美食家的名人饭局
P A T R I O T
爱国者
马来西亚美食大使食公子与驻马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代表面唔
据说,他素以马来西亚人自傲,在面对华人时,从来不说它国语言,因认为能以华语交谈,为什要用其它语言标榜?而别人面对他时也会主动以广东话问候的亲切。其次,他常言身为国人,马来西亚由马来人主导是毋用质疑事实,唯有积极参与政治,结识政要才能逆转时局、做到事。此外,还得注重下一代教育,保留传承具是刻不容缓。就大马饮食文化广博渊源,是以从不到国外采访,并非游历各国就等同美食家这一误诊,仅是研发新科技作为新媒体推广大马美食。唯有吸引外国人前来消费[4],方能促进经济,而不是轻重倒置将人带往国外,表现自我见识以求认同。
2007年,有鉴大马人对治国人物的冷感以及政治所预见的明争暗斗,廖城蘭遂以资讯性的饮食叙述加入政治元素,以饭局邀约格式,造成日后轰动一时的“名人饭局”,并通过这层联系常与统治者、部长、国州议员、国外使节交往,感情甚笃。曾听他们的助理抱怨,廖城蘭的话锋犹如匕首,尤对时局提问,绝无妥协余地。如果一个连高官显要都敢据理力争的作家,还有什么不敢得罪,颇具文胆,以致后来他的文章越来越坦率。由于厌恶官场上尔虞我诈、看尽世态炎凉,最后选择与妻逍遥自在不再问政。其实政治就是民生,在老子《道德经》“治大国如烹小鲜”,好比仓颉创出的“饭”字,绝对是民心所向,人没得“食”,活不了,就会“反”,用作比喻政治前途需与经济双轨,是再恰当不过。
从李三春,陈群川,林良实,到第七任黄家定、翁诗杰、蔡细历、廖中莱至魏家祥,从黄到魏历经五届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简称马华)总会长
共与119位政治人物会晤
NATIONAL
AFFAIRS
虽然美食家这层身份,至今对厨业、文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但奇怪,大多数人就连国外,都会众所一致,同意大马美食家等於食公子的看法,这已成为一种意识。2007年与舆会马华总会长暨马来西亚房屋与地方政府部长黄家定的一场美食大会受邀当开幕嘉宾,他在所赠新书首页签下“大马美食家”,正式成为签署此名衔的第一位政要。寄予期许再三叮咛身为大马的美食家,凡事要以“国家为重,树立典范”,遂传为美谈。食公子除“食神”、“美食家”之名外,还被称为“食王”、“美食天王” “美食王子”、“美食公子” 原由就在他博通经籍,对马来西亚饮食历史淹贯精微,待人处事随和有礼,这正是大家喜欢他原故。
可能是食公子工作情由,喜欢到处长见识,很难要他老实待在一个地方不乱跑。这与他天性有关,会不自觉或自觉地将自己塑造成风流倜傥的现代古时大侠,喜欢醇酒与美人相伴,而他的美人永远是她妻子。作为一个“爱老婆的食神”对她言听计从,从没一次拂逆过爱妻意思,活脱脱像高手比试后,回家成飞鸟依人的铁汉柔情,有种“貌似狮子,轻衔兰花”的刚柔并济,是故,民间才有“嫁人当嫁食公子”[1] 风闻,这可从食公子专栏中,不经意地发觉,有种温柔式的大男人主义、爱家、疼老婆。因为很早他已清楚,自古以来,多少英雄豪杰、名利圈的名人前辈,即使再红,最终还是死在变心之下。
对食公子的正职很难去说个明白,但令他声名大噪的却不是正业,而是把这个自2000年之前,从未被人看好的饮食市场,第一个将餐厅专访转为职业的美食家,并将之代入正行体系,也正因有这需求。谁也没料到那么一天,食公子又从文学转入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的研究。
2006年进军酱料业,推出署名“大马美食家食公子”酱油及鲜味酱。一生行业涵括:士(文化界-饮食写作大家),农(农业学院讲师兼顾问)、工(石油化学工艺供应商)、商(金融期货交易)。
当有太多无法兼顾时,你只有选择自己“最喜欢”继续下去。
唯做大事者,“勇者无惧,诚者无敌”
还需要一位懂你的太太支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