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家卅载
人事几番新
细说从头
第二章
Chapter 2
BEGGAR RICE
THE OLD STORY IN 30 YEARS
The First Food Critic
Malaysia

第一个在马来西亚以“美食家”称誉的廖城兰 – 食公子
大马美食家鼻祖
Honored as first food gourmet in Malaysia
廖城蘭於硕士论文被誉美食家鼻祖,亦是奠基菜系三层五大源流之祖,
并将大数据智能运用於推广大马美食的先行者
Jacky Liew was honored as the first food gourmet in Malaysia
and also the person who proposed
“Three-Level and Five Main Malaysia Cuisines”.
He was also the forthgoer who apply the Big Data
Intelligence to promote Malaysia Food
The Rice Bowl Need to
Compete with Other Needy
BEGGAR RICE
JACKY LIEW
THE FIRST FOOD GOURMET IN MALAYSIA
SINCE 1988- NOW
THIS IS THE TASKS THAT OTHER WRITERS UNABLE TO DO IT.
To maintain the long term cooperation with the publishers and newspapers, he need to purchase position, sell the magazines and newspaper as the as exchange conditions to obtain a column.
It is to promote Malaysia cuisines,
maintain Chinese cultures
newspaper and educations,
and preserves tradition.
His literary work in
90s
90年代著作
这是廖城兰最先以“廖圣然”别名在《风味》、《旅行家》、《苹果》,
所撰写的旅游饮食文章,亦是最早在《苹果》以“苹果“代表星级评鉴
Jacky at first use “Liao-Sheng-Ran 廖圣然” in writing the travel
and food articles in “Food World”, “Traveller’s Digest” and
“Apple”, he also the earliest to use “apple” in star grading
当时廖圣然认为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既然栏目是营养天地,即便一道菜,只要是关系到“大家健康”,自2000年始,第一次就以此形式邀约医生、中医、营养师对菜式进行药理的佐证。
小至一道菜的溯源都得小心核实,不要人云亦云。大则从种族的根底乃至整个菜系源起到影响,具要以一丝不苟态度研究,避免延误后代。何况於当时的法律规定,律师、医生不能打广告,此举不但有助医生增加知名度,也为文献提高可信度,乃至后来扩展到各大刊物增设医生、律师的咨询栏目。
马来西亚第一个将美食家变成职业的食公子
Hold 3 Responsibilities: Sense of Culture, Mission, Inheritance
THE FIRST PERSON
Turn food critic into career in Malaysia
Create the 3 Wins situation: Readers, Publishers, Advertisers
一个有别於其它“美食家”的美食家。义务,就是要把大马的美食与传媒做得更好,让每一个接近食公子的人都得到满意
1998年4月7日,本地多了家新电视台NTV7起播。过去,在大马电视转播站共有十个[1],属免付费频道仅有TV1、TV2、TV3、城市电视。而付费的就有美佳电视和寰宇电视,但中文节目仅占10-12%,非常地少。更不用说是本地创作的美食节目。2007年10月13日开台的Astro本地欢喜台主要在制作福建人的文化与事物节目,包括美食、综艺等。至于Astro寰宇开创的本地圈,则是以本地社会、文化、生活、相关的资讯性节目为主。自1978年,大马电视节目,就已深受港剧影响,全面渗入大马的华裔家庭,至1980年,电视台节目逐步私营化,但当时的综艺节目、华语电视剧甚少,且未见美食节目出现。1984年,开始有TV3黄金时档的华语播放,1985年,本地中文电视剧同样私营化,一直有模仿港剧现象,充其量不过滥竽充数。 1998年,新加坡首次开播《异度空间》,有关灵异风水的命理节目,打破10点档记录,以接近60万人的高收视报捷,让当时的总理李光耀极为担忧,国民过分迷信导致的潜在社会问题[2]。回顾当时,有关节目确实凌驾於其它节目之上。1990年HVD公司成立,以合约形式供应马来节目给国营电视台,中文剧制作是第二年启动。2000年HVD 开拍《魅力灿师傅》由旅居香港大马人廖伟雄教煮节目以及2001年由张水发、洪昭容主持的《好吃好住》采访性饮食特辑,同类的其它节目,包括华人综艺节目在马并不多见。
2000年饮食界正处在一个兴替交迭的机遇点上,在尚未流行美食前,普罗大众还不怎热衷於美食追求。故也就无人会在意什么是美食家、食神。在大马,这是个从未有过寻找美食的概念。然而在本土传媒对外来美食家的渲染,导致人们对这名词“美食家” 的认识后,终开启对“吃”的欲望。以前之所以有兴趣投身美食界,不外想为自身障碍争一朝输赢, 1988年在没受过什么训练,从投稿写游历与吃到出版社应征特约记者,全凭胆识。当时是什么载体都想染指,想做出成绩却无一特出,於是在不太坚持做了几年“游兵散勇”。一边过着玩物丧志日子,另边又不愿意就此放弃。因天生毛病原稿都是先拿到友人处请教更改或搁置,再重看,如斯胡混过。终於不负有心人,在《风味》终谋得份饮食专栏闲职,也正因未曾写过专业饮食,被社长数落该多读点类似书籍,丰富内容,惟当时确实难找着相关书本参照,更被教育不要学作家“坐在家里”, 向壁虚构,应该多出去实地采访。如是走过,到日后该以怎样体式进行,具是靠采访积累的经验,像瞎子摸象成为美食家。或许是廖城蘭天赋,还是命运眷顾,从自我意识那套对饮食的标准,仅是希望尽量以浅易明白的文字记述,皆为当年那些饮食古籍实太过深邃,就算想搬弄,相信读者也难明所以。只能将就做到多为饮食之事保留原件笔记,恰好弥补国内从未出现饮食新风尚,让饥饿读者们心满意足。
过去国内华人报章由60至90年代,大大小小共逾9家,连同杂志具都各有山头。总社全在吉隆坡,各区城市也置有分社聘请受薪记者,亦会雇些合约作者丰富刊物内容。一般跟地方通讯员、特约记者相似,唯不属报社雇员,多以稿酬计。平常特约的稿费约每千字3令吉-5令吉, 90年代调至每千字10令吉,看了着实心酸[3]可当时对涉世未深的廖城蘭,觉得不是他们,当有一番作为[4]。为了想找份有实力刊物,充实兴趣及多图几分优越感。终在1997年获得《风采》邀约写的却是股市,唯有留下继续兼顾《风味》食栏。1999年,始获得生活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明志先生及《风采》林惠霞主编,约在新山纽约酒店见面,洽谈下向他们建议以写食“买赠书本”形式,打开在《风采》《美味风采》等各刊物长达这二十年来替杂志、报纸,买版位、卖书的先例[5]。成为大马饮食史上第一位以此开创,将单纯免付费美食推广引申进商业体系的美食作家[6]。无疑在饮食旅游领域创造新兴就业机会,寓工作於见闻,又能贡献国家,於己的一份力,以致此后不少在互联网新创业的年轻人都依据此形式收费,缔造三赢局面,而不会单一倾向於一端。
对食肆被纳入美食推介实施者与受益者,既可得到生意量与曝光率,赢得辨识度,而作者又持有写作权和出版商的获利共赢局面。从此开拓以“商业著称的大马美食家”里程碑。使这种形态的销售继而在全国传媒界、自媒体人人争相效仿,创造出新的商机、新的业务。
为了长期保留住有“赔本货”称谓的副刊版位,众所周知,报章的副刊、杂志内页具是出版位刊载各类性质的作者文章,以争取广大读者群,当然就须支付稿酬,为不增加报馆、杂志负担,每月每期都会主动预约餐厅,购买下自己采访稿。即或不属广告部也会主动为他们招徕广告。
这似乎不是一般作家的“正常想法”,因为文人自恃清高。唯独他觉得身为文化界中人,当尽一份义务,只要入行,便会冉冉升起 “文化感、使命感、传承感”的责任意识。大家同舟共济,巴望这条船无恙,无论是对社会还是文字,珍惜现在毕竟还有人看书的时候,全力以赴。
按照2009年,马来西亚翻译中心的出版书籍率和人口阅读比例显示,大马是每四千人对一本书,台湾是一千人一本,国内出版率以每年一本的各语书籍作计算,马来文占60%,英文25%,华文10%,其它语文5%。显见国内阅读率不仅数量不足,更是差强人意。不可谓阅读风气极为偏低,才有“文化沙漠”之谓。在此情况下,不要讲一个中文作者,如何生存下去?更不要说成名的遥远或凭写作致富。由此可见,在我国想成一位知名作家,实有多困难的一件事。
大马美食家; 大马食神; 马来西亚美食家; 马来西亚食神;食公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