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
美食家三部之二
《礼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美食家三部之二
《礼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第一章
美食家
A B S T R A C T
综述
第一部美食家史
若说欧洲十九世纪是第一个饕餮者世纪,那廿世纪就是亚洲人的美食纪元。
为何清末至80年代,从未曾见过记载美食家、食神,这名称的记录、书籍?只因从新中国建立,世界处於战争、动荡、经济萧条、物资贫乏的时代,连吃都成问题,何来美食家、食神?
从维基赋予美食家、食神的“享乐主义”至现代中国对俗称“老饕”也多带贬义,如今以吃、喝、玩、乐、叹世界为主观性的导游、评鉴,厨师选拔,颁级已太过狭隘,盖因食评制度未能确立。大马美食家廖城兰则定义为“美食家”代表一国繁荣富庶,是象征饮食文化进步的标识,人们生活物质表现。曾几何时见过贫穷,发展中国家有过美食家?是以“美食家”这词赋予着国运昌盛,对外人才展现具有着极大意义。
於前,食公子乃至将美食家提升到众多职场中最优职场,更以此转化为利国裕民於饮食、旅游、酒店所有相关领域的实惠,而后以“大数据”承担监督饮食水准,体察解决餐饮界时弊,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方不负“美食家”对国家之贡献。
作为大马人为何就比别人差?即使再不济都要给予支持,毕竟同一国人。在看世界同时,全世界也在看马来西亚,若不好好地表现,那就更不如人,丢的是马来西亚之颜面,这是有关国体、民族及所有马来西亚人的尊严,并与之息息相关。
The First Person
Among Hundred Years
百年之始 –
The phrases of “Food Gourmet”, “God of Cookery” is rarely to be heard in 90’s.
It c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a career. However it began to become popular during 1999-2000.
Food Gourmet considered as the “king maker” for the restaurant.
论美食家、食神排名,永远是各国间角逐赛,往往只为名衔隔阂。像武侠小说里,谁是“天下第一”换现在标准,自有所不同,谁才是最红,最受欢迎的美食家、食神?像哪个美食家提过,那家食肆最好,自会有人不服气,认为这是主观性个人评估。它不像球赛、考试,以得分定输赢,若要不为人控制的公正,相信只有“智能”判断、替代人类感官,不受道德、人情制约,撷英出的数据会更加公平、透明,好比“公投”的结果。
在世界233个国家,78亿人口,而中国5000年饮食文化,14亿人口,以搜索引擎蒐集切合世界美食家标准,2020年约70位,西方美食家逾50位,华裔美食家18位或是更多不在归类数据内。按比例,西方美国有26位、英国12位、澳大利亚4位,法国2位;亚洲香港13位、台湾4位、日本2位、印度2位,其余匈牙利、加拿大、立陶宛、土耳其、马来西亚仅1人,即祖籍中国广东的马来西亚美食家鼻祖食公子。
就西方美食家,多以写食谱、作家、小说家、编辑、记者、摄影师、传媒评论员、餐饮业者、名厨、电视主持、演员、厨艺评判、教授,而亚裔则多数出身电影制片、导演、食评演员、作家、主编、经营酒楼、厨师、企业、学者。但并非每个国家都有美食家,尤其是食神这文化,在2000年以前,东南亚就从未出现过美食家、食神,风行全是食谱,而没推广美食这块,像日本、韩国惯以“料理研究家”替代美食家、食神这名衔。不难发现,中西方美食家,大多从事文职或演艺、餐饮、厨子、学者,很少有数据科学这领域,而用于饮食,唯他第一人。
当然,能同时被各国维基的标准收录,通过中国审核的百度、快懂、搜狗、360等百科选进,与中国古代美食家厨祖伊尹、至圣先师孔子、军事家曹操、诗圣杜甫、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史学家张岱、戏曲家李渔、文学家金圣叹、散文家袁枚并称及与近代美食家高寿的蔡澜、唯灵、梁文韬、广东庄臣誉为“中国五大美食家”、加上与庄臣对调位置的“维基”已故港报特级校对陈梦因。除迁台的辞书学家梁实秋外,其余现代美食家全是出自“食在广东”的广东人,纵看史记也不过十数人。惟马来西亚侨胞,只有祖籍广东,本名廖城兰的食公子晋入行列,相信过了百年,大概亦会与这些远祖美食家“后世留名”,肯定是现代饮食史一个“经典”。犹如历史以贡献该领域成就为第一人作追溯对象,当谈及“马来西亚饮食史”,必不能没有第一代美食家食公子的“家国精神”。
— 摘自智能引擎数据查证
中国、台湾、香港、大马的美食家、食神之始
21世纪的2000年-2020年是个美食家的盛世
“美食家、食神”这词,在90年代亚洲对人们极之陌生,不能说是种职业。在马来西亚於1999-2000年,方时兴把懂吃的人,从“饕餮” 改称为“食家”或“食神。它更像懂生活的艺术家,指导人们该怎么尝试,何谓“品味”?透过文字传递处处比人优越的思想,诉说着一时衣、食、住、行鉴赏给予定义,乃至对食物百味心情、饮食典故,并将精致饮食艺术发扬。是人类社会相对国情、经济的精神符号,传承民族、文化思维、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规范的一种文化指向,是把人世间塑造成美食天堂的”造王者“。
台湾美食家
探源饮食史,约在先秦,虽然还没有正式的饮食专著,但《诗经》、《礼记》、《周礼》、《仪礼》等儒家经典,即已大量描绘关於饮食纪实。自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饮食,至近代史的美食家、从中国民国1949年时期,迁台的梁实秋《雅舍谈吃》到已故史学家逯耀东《肚大能容》,藉以饮食书写对故土的乡愁、直至约70年代,台湾第一本饮食杂志《饕餮》至1996年先由台湾本土的胡天兰《TOP台灣小吃100點》才到1999年焦桐的《完全壮阳食谱》诗集以及同年林文月所著《饮膳札记》掀开在台写食新篇章。2001年至2003年,除了台湾本省谢世的纯美食作家韩良露於2001年著的《美味之恋》、《微醺之恋》,全是改道的饮食作者,投入撰写旅游与美食,在这中期,更不断加入以抒写散文、小说、漫画人,从旁掺合进美食作家这行列。使2003年的饮食文学、散文、餐饮评鉴成为主流文化,具不被赋予美食家称号,到近代才以此界说,就算是满洲世家唐鲁孙(1907-1985),这位1970年代,定居台湾的专栏作家,成名作是在聯合報副刊連載三天的《吃在北平》同样被后人列入美食家,显见这名位已成崇高的饮食身份象征。这於2000年的台湾,将擅饮食之人称为“吃仙”而不叫“老饕”,即指现在的美食家,还得知饮食典故、其次为食材来源及第三的做法,否则只能算是“半仙”。而当初使用“食神”大多是称懂烹调的金厨。最有名为广东人有“怪厨”之称的张姓厨师。

《宝岛的中国美食》由光华画报杂志社於中华民国74年初版,即1985年,邀请当代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写序。
香港美食家
1951年,有特级校对之称的香港陈梦因,在《星岛日报》副刊撰写“食经”被尊称为“食经鼻祖”,当时凡与食相关文章,不论饮食小品、杂文、散文、食评、辨其优劣或加以推介,具称“食经”,而执笔为文者皆统称“饮食作者”,后发展成以饮食推介和菜谱两大主题。紧接1983年的唯灵,原名麦耀堂,当时也只被称“香港饮食专家”直待到2005年,才获中国饭店协会颁发“中国美食家”才到蔡澜和故去的江献珠1994年,所著《中国点心制作图解》为当时香港接续“吃在广州”崛起。
1997年蔡澜仅是被媒体誉为“最受欢迎的香港杂文作家”,而非“美食家”许多读者把蔡澜当做马新作家,而他则再三强调出生新加坡。1998年由他先启带团到东南亚寻吃的风潮,至日后争相仿效“美食家带团”的“叹世界”形式。这种风气类似70年代,港、台明星来马、新登台轰动一时的基本原理,同出一辙都是崇外心理。之所风靡是人人在电视箱所见明星,终有机会一睹其庐山真面目的雀跃,更何况是来自香港电影制片家,像这类近於明星身份,而非闻所未闻的美食家带动。

如前所说,食神这名号是由周星驰电影掀起的“食神热”,以1996年,香港戴龙作为周星驰影片食神原型的再创主角,与另位厨师陈东担任影片顾问(2001年逝世)。这二人与杨贯一、许沛东,并称“香港四大名厨”。2002年,从小在鱼栏打滚,主持过TVB无线资讯性饮食节目《日日有食神》的梁文韬,原为元朗酒楼东主,因节目名称也被人惯称为 “食神”。
经此之后,“美食家”被认作全球四大最优职场之一,凌驾品酒师、酒店试睡员、电玩家,加上米其林隐形侦探评鉴、美食节目、传媒造势、电影美化美食家、食神形象,方始被世界视为饮食界至高无上的荣誉。但这位香港美食家却因2010年一句“吉隆坡美食比新加坡好”受群众挞伐。另位也於2012年,因批评“大马美食很难吃”的香港饮食节目主持苏小姐,惹怒大马人而道歉下台。全发生在2000至2020年,这段饮食转折交界起点至没落。
Food Critic Malaysia
大马美食家
反看大马,2000年之前的市场,似乎找不着几本纯中文的饮食刊物,更不用说外来饮食丛书。而本地书报的信息,不外是转载中、港、台文章、娱乐和一些八卦新闻,以致使本地饮食资讯贫乏。食公子基於考量,觉得是时候发扬大马美食,正因曾在80年代,投闲置散写过些游历附带的饮食,仅作简单陈述某地有家名店经历。当看过《食神》后,亦想过若有一天能当上“食神”该有多好?毅然决定再战江湖,延续至未来,从港台借鉴回美食推广及食谱的形态。至於新加坡,仍未见於饮食的中文作者,多以英语为媒介。
综观两岸三地廿年的文风,中国注重饮食科学、讲根据、具正规学术与研讨性;台湾文学在於艺高胆大,不但辞藻华丽,且能言善道;至於香港则重视个人饮食观点,新加坡以英语为主、侧重史料考究,而马来西亚则多以乡情见称,虽不径相同,具能独当一面。
CHINA BAIKE 8 ANCIENT
FOOD CRITICS
中国百科标注古代八位美食家
马来西亚史上第一位美食家廖城兰,被选入中国百度百科、快懂百科、搜狗百科、360百科
更与中国五千年历史所列8位古代美食家-教育家孔子、政治家曹操、诗圣杜甫、大文豪苏东坡、
史学家张岱、戏曲家李渔、文学家金圣叹、散文家袁枚及与中国现代四大美食家并峙,马来西亚
仅食公子一人, 堪称国门之光,荣宗耀祖。
The first food critic in Malaysia Jacky Liew included in China Baidu Baike, Kuaidong Baike, Sougou Baike, 360 Baike stands in line with the 8 ancient food critics Educator Cofucius, Politician Cao Cao, Poet Tu fu, Savant Su Shi, Historian Zhang Dai, Dramaist Li Yu, Scholar Jin Shengtan, Prosaist Yuan Mei and others 4 main contemporary food critics from China. There is only one in Malaysia and it considers as the glory of country and his family.


在众人心里,食公子跟香港美食家蔡澜,属同类别饮食明星,以文字赢得万千拥趸,最相似具是80年代的杂文作家,2000年,因亚洲经济蓬勃带起的新饮食、新角度、新思维兴起的美食家。两人同样用接近民众的文风定型美食内容,作风相似,正好迎上这个崇拜追求美食的心里年代。有人将马、新两地擅饮食作者,以“大马蔡澜”称之视作尊荣。同样中、港、澳也有人借用“食公子”这名为傲,可见不管蔡澜还是马来西亚食公子,在饮食界都备受尊崇。久之被大众传了又传,成了“食神”、“美食家”传奇。再下去,便成“经典”。做人本就该不亢不卑,但亦有自知之明,在“人怕出名”危机下,懂得做“星”之道,深悉作家须要有神秘感,但毕竟是大家支持的美食家,再神秘也得见人,更明白“食得咸鱼抵得渴”,想当名人,就得接受被人品头论足这一事实。或许这么说,可以再让食公子选一次,还是会无怨无悔地为社会付出他一生。互联网从未有过如此之多,关于食公子的信条。
5 MAJOR MODERN
CHINESE FOOD CRITICS
中国定位现代五大华人美食家

– 经典人物 –
Classic Man
INTERNET NEVER HAS THAT MUCH OF
SEARCH RESULTS RELEVANT TO
Jacky Liew
Google Search Engines – Wikipedia
Baidu Search Engines – Baidu Baike
互联网从未有过如此之多,关于食公子信条并列首页
The “Food Master” in Asia
中国两岸三地的“食公子”
从之前於互联网搜索“食公子”这词,仅有《吕氏春秋》及《国策》所载“食公子而后归”信息,如今多出首页两版“同名食公子”信条,表示各国开始喜欢和支持“食公子”这名字,它是影响力与号召的象征。这对马来西亚来说是好事,只要谈起食公子,自然便会想到他是我们大马的美食家,从而认识大马美食,认识马来西亚。在大马美食家就等於食公子。
而美食家是可以训练,重点在於是否看得够多、吃得够广、脑海包容力是否有足够理解,能以丰富阅历,欣赏口味以外的滋味。不同的家庭,从小便培养出各别的饮食习惯,所以很难去满足个人对美味的需求,且现代人较主观有各自意见,没有足够耐心学习,但如果“食公子”这号能帮助在两岸三地,想进入美食家领域的年轻人,相信是件很有意义的事。而最大宽慰是当大家都是美食家时,餐厅才会进步,而各国的优质饮食文化,亦会得以发扬光大。
英文词典
English Dictionary

食公子
译文
“Shi Gongzi”中文直译是美食大师或食公子。Shi 表示食,而Gongzi通常指诸侯之子女,人们常将世家门阀子弟称“公子”。而古代人认为“三代为宦,方能修养高雅品味而知饮食”
在20世纪80年代,廖城兰是最早使用“食公子”作为笔名撰述饮食文章的作家。同时,亦是马来西亚第一位美食家。他首创南洋菜系的马来西亚菜系,受周边马来群岛影响概念,并划分为三等社会阶级以及五大源流,因此被广泛称为“食神”。他也是第一位受马来西亚最高统治者召见的华人美食家。之后,“食公子”一词便同等于“美食家”或“食神”的代称,而广泛应用于亚洲。另一层含义可延伸至在饮食、美酒、茶饮方面的专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