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为人类学、社会学保留廿余载的大马饮食文化种子
三岁至八十岁的人都能认出食公子“我们的美食家”
假设一个人,仅有10元,能捐献出9元,虽少,但几乎已是他全部,而另一人身上有100元,虽贡献9元,那只是他十分之一,就廖城蘭而言,最黄金的青、中年时代经已付出乃至晚年,已是人生的全部,当无愧於心。
对这廿载,所采访具是各地驰名食肆,赖以谋生的招牌菜式,有者凭一样菜,就已成为国内数一数二餐饮,这些都是极为珍贵饮食宝藏,先祖的毕生精力,或许此刻,餐饮人对其家世、厨艺,能否余绪,并不在意,后世又可参照其人教导,赓续此价值观,亦不关心?又岂能期待未来人珍惜。若干年后,对习以为常的讨活技能,想再维持抑或受时代变迁与外来冲击时,冀找回古早食谱,恐为时已晚。
“不知过去,何知未来”如此不厌其烦打扰餐饮业,就是要让食肆下代领略祖辈创业的艰辛,至少在有成绩时,连饮食界代表的大马美食家都来尝试、为餐厅留下合照,给予子孙留念,不致无凭无据,籍籍无名一生。本质上,饮食家族荣誉,就与权威性的美食家息息相关。别人或许可以故意,遗忘於在这片土地先贤奋斗的故事,但有关餐饮人却反而放弃,这可是直接联系家族几代人光荣的事。不要以为美食家的莅临,纯属个人利益般浅视,不知民族留下工艺何等价值连城,对未来社会研究、人文工作者具能依此劳绩,重拾廿年饮食线索,剖析当时社会的饮食观与人文进程,不至於断层失去其根据。
马六甲海南沙爹祖孙三代,从爷爷开始到逝世的父亲,孙子接手,
食公子还是不遗余力给予照顾。原因是想通过推广的文化渗透,
将保留传统核心价值,在意识形态传播领域的扩散
达到维护大马华人再创美食传承为目的。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Melaka Hainam Satay
from the grandfather to his late father and his grandson,
Jacky Liew giving care to the tradition in order to
preserve and hoping the core value will be able
to transmit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maintain the Malaysian Chinese Food
Gourmet
In the minds of
Students
学子的美食家
食公子在《风采》写饮食的前因后果
全发生在7月20这一日,是天意还是巧合?
一切似命中注定的食公子。
1999年,在食公子还未敲定新栏的饮食题材前,刚好林惠霞小姐从台湾带回一册小食本子,虽然书中街边小食资料丰富但文笔粗糙,她的意思是要凭借这类模式,走遍大街小巷作为推广大马美食新章页。食公子则灵光一闪,企图说服她不妨加入比试元素,以全马食肆同类美食作比较,选择最好的来推介。“因为食公子认为,一切的好与坏都是从比较得来”,才有了IN FOOD餐厅的星级评鉴,却也因排名被餐饮业界的友人埋怨到老,认为被比下去会造成生意不好,影响声誉,谁愿意屈居人后?而且地方有地方口味,人也各有所好。经此经验明白评鉴不过是写食人,自我炒作的一种伎俩。记者或作家有什么资格、资历还是厨师身份,作为评判的标准?除非能找出一种公正的方式,即便如此,仅会只写第一,没有第二的比较,较为厚道。且在当时全行都认为大菜、名厨汇聚於中马的雪隆区,小食则以北马怡保、槟城,距离都城不过二、三小时车程。反之柔佛新山较偏远,故而无人愿意谈及南马。至于各大报社、杂志社的总行也於此,为省经费,采访线具在中部。身为南马人的食公子,有鉴于此,遂自荐着手南方地域。考虑过《风采》为21天刊,既是食公子主意,惠霞原意是要让他负责全马,思前想后觉得,根本无法负荷也没这经验,这才借用新生活报专用作者与歌手配合食公子,从此划定南、北、中各有界限的采访,并定下不得逾矩,幸好只是《风采》,其它刊物并无这限制,直到合作的两位饮食作者离开,就再无此例。
於2000年1月出版的《美味风采》,食公子是第一次为该杂志主持长达16页的南马小食LOCAL FOOD,原本的《美味风采》是以食谱为主,一年刊印一次的生活丛书,直到第四期转为月刊。2003年第五期,食公子再以新栏“中国十大名菜”为题承揽。在那时候,主导大马饮食的是粤菜和福建菜肴,因而要求被约厨师,必须尽快学会中国八大菜系配合食公子,衍生后来的名宴系列,至每期保留一食谱的“名菜秘诀大公开”。
1997年,身为《风采》的特辑作者至2000年7月20日,才正式地在《风采》以食公子之名写食,到2014年7月20日最后一期离开,正式结束历时16年敦厚关系,巧合是,“始和终”具发生在7月20日那天,从此,食公子毅然迈向智能科技研发前线。2018年,有着对食公子知遇之恩总编林惠霞离开《风采》,2019年11月在面书开设“真传媒”延续其媒介生命。细数投身入行逾卅载被人视为“傻事日子”的人事变迁,恍如过眼云烟般,眼见合作过的报纸、杂志一家家衰败,不禁感触良多。三十年,昔日这些小孩经已长大、成家立业也就根深蒂固地认为,“大马美食家”名正言顺认定就是食公子。
离开后,曾不止一次问,这样对大马饮食殚精竭虑值不值得?后来终于想通,所谓值不值得,就是当你生命即将盖棺论定时,是否还有遗憾?
最早的美食“星级”评鉴
The Earliest “Star Grading” Recommendation
2000年前后,食公子以全马同类食物作比较,以致影响日后国内旧媒体、电视仿效廿年后,亦因此评鉴制度被熟稔食肆埋怨,以生意角度衡量,谁愿屈居人后?何况文能传世,对那些进步的餐厅,有欠公允。
来自外州,由老师带领参赛的小学生,在食肆全都能认出食公子,并在老师同意下要求合照。而这些学生长大后,势必认定食公子是理所当然代表着大马的美食家。而他们再成家立业后也会告诉他们孩子,大马美食家就是食公子。

在他州,食夫人正为餐厅外一群青少年解释食公子因事,会迟些莅临开幕,当这些少年成人后和他们家人,自也就成为食公子最忠实粉丝群。至此,可谓七岁到八十於国内大多已识食公子的家喻户晓。只要提及“大马美食” 自然会想到“食公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