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 O N C L U S I O N
总结
食公子非正式性的文字食谱与美食界主要的转变
THE INFORMAL TRANSFORMATION OF RECIPES IN WORD
AND CHANGES IN F&B BUSINESS
写食是种读的享受,吃则是另种口腹之欲的餍足,据此图与字都是寻找美味的根源。
做了卅余年,专心於饮食廿载,在拉曼大学尹美山Wan Mee San的硕士论文《马来西亚华文饮食杂述的评析与反思 Food Review and Its Implication on Malaysia Chinese Food Consumption》中论述的食公子(可参考论文第18页),是第一个在马来西亚以“美食家”称誉的人,亦是第一个被人尊称“食神”的廖城蘭(食公子),大马美食家鼻祖。
从尹美山评述食公子早期在《风采》作品,认为“主要是走遍全马各地品尝美食,其饮食杂述所运用文字内容较为简单,能让读者一目了然,阅读起来多份亲切感,为更明了作者,从纸上对食物所要表达的意思。以比拟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目的,是要让读者们更有兴趣,想要立即行动一尝美味。”
相对食公子文献,自觉从早期或中期的《风采》《美味风采》系列可取之处,在於标记有关餐厅物事和厨房烹调所据学理,可混为一谈是在有限方块,带着该餐厅食谱做法、份量与菜照为记,并详加注明味道来源及其背后的故事。简述菜谱是因为人人口味不同,无法定量所喜,只能随个人味蕾轻重调整,优秀厨子煮久了都有份直觉,咸甜由人,它更像文章,不似科学讲实践,没有方程式可依,全凭经验。加上大厨多半只会“揸镬”不撰著,学历、素养也不高,如何能够著书立说,为后世人留下心血结晶。为替厨界,保留厨艺及负起弘扬我国饮食文化的艰巨任务,对作料的处理、烹饪步骤,这些都在食公子每页文章作了还原解说。对一般厨师所烩菜肴有心留上几招,说得不尽不实或因讲解经验不足,惟怕读者难明,食公子还得反复推敲、重复试菜,更正错误作遗漏辅助,无非是想尽量减低缪差,使“文中有图,图中生味”。务求一丝不苟的,替后来人,留下原谱制作,捉住原滋原味。一方面,除可维持餐厅与作者声誉,避免读者投诉。二则,为餐厅继任留下查究方向,为其他厨师提供“取己之长,补己之短”参考。隐瞒食谱对厨师、作家、读者三方面都没好处,反让后人找不回大马传统饮食的火种,是故,食公子的文章像食谱,便是这原因。要鉴赏出图中滋味,就得像美食家一样,除了多试、比较之外,更重要的是去芜存菁,把嘴巴练得精益求精。
假使没有清康熙年间的食谱创始人,美食家袁枚著的“随缘食单”,就不会有这本书传世。虽名“单”粗糙列示烹调、饮食及精简菜谱,却是食谱的最早雏形,皆因食公子文章是以专栏为本,似这类逐页记录的方式首重图片、资料、菜谱,文字需大众化让人看懂。纵是没有钉装结集成书,但与“单”同样有它参考价值,旨在使我国饮食文化得到很好的薪火相传。
在马来西亚,常会听到社会为什么这么乱,那些知识分子去了哪里?在尹美山论文中又提及,“2007年,廖城蘭突然转变书写饮食专栏的文风,从资讯型饮食杂述复加入政治元素”。食公子解析是,2008年,那是大马政治暗流汹涌初期迹象,各路人马对决气势摄人,虽说华族是第二大族群,但是代表华社的团体、公社、协会原则上全是都各自为政,形同一盘散沙,甚至彼此对立、仇视。食公子催生“政治饭”的意图,就是要与无数政要纵谈国家大事的恢弘,期待唤醒群众纠正时弊,改造社会风气,以每个字给国民更了然问题所在[14],以免所托非人。让国家及我们的后代陷入困境。
人民常感叹国阵和希盟当中,如果要被迫要选一个较稳重的政党,然而体现出的却是国民对政党的消极态度,在完全不分明下,我国的政治就像永远也学不会“懂事”,一味只会斗垮斗臭,却不知道人们想要的是政党的素质与价值,良性的政治制度,听取民意的政府。
另个用意则是想借议员、名人莅临的效应,缔造餐厅知名度,概念来自2000年,当时只要部长到过某家食肆,且经常点的那道菜,餐厅主人便会以他命名。例如每当副部长蔡锐明经过麻坡文打烟某档以乌达炒粿条闻名小贩,此后顾客光顾必会说“给我来碟蔡锐明粿条”而名噪一时。
政治语录
Jacky Liew
The Political
Words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