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CLUSION
总结
“南洋菜系”能与世界争一日之长短
“Nanyang Cuisines” is able to Compete to the World Delicacies
食材可以万化千变,但对从未出现过菜肴,或许可凭借日新月异的烹调技巧,加上丰富想象创造出来。但对已存食谱,就得尊崇传统,新旧兼取,所谓“正宗”还是要以万变不离其宗为归宿。
学者常把食物、服饰、语言、宗教视作探索一个地方历史重要根据,因为它与人们的社区发展有着紧密关联。一地的饮食、文化先决於物资与产地供应、烹饪及种族习性的配合,逐渐从适应演变成同化生活方式。
举凡各国的美食,必定与历史、地理、人文、政治及繁荣经贸有关,方能积累出代表着该地的素质与文化。对于目前未臻完善大马美食,盖因有太多被遗忘跟失传的案例,致使原已薄弱的大马餐饮形象,更加地暗然。虽“马来西亚传统美食与华人再创的饮食文化” 深具独特,如2004年中国电视大型烹饪擂台赛被选入满汉全席“马六甲番薯丸”和“阿叁鱼”就未得到很好的发扬,反而让新加坡的参赛者先拔头筹,为世界所认识。同样,华族再创饮食,源自广东的“鱼生”与马、新为节庆研发的“捞生”区别,巴生自我标榜再创“肉骨茶”,不同海南岛“文昌鸡饭”的“海南鸡饭”,对这些烹调文化具都与中国“烹饪王国中八大菜系”南方粤菜系、闽菜系一脉相承,卓然成为“亚变种”,但又走不出中国菜的共性。
21世纪,是马来西亚空前的饮食机会,皆因国家的天然条件、经济与文化,加上当时首相马哈迪当政22年(1981-2003)局势稳定,对外接触颇繁,理应更趋兴盛,走进世界伟大的文明社会行列,但何故仍未受国际关注?是当时我们的部长太不关注还是只会引起马新之争,频频闹出国际的笑话,再来可从全球受欢迎食物排名,就只得仁当、黄姜饭、阿叁叻沙,而不去深究大马美食的博大,这对大马美食的每况愈下,遂成了食公子思考重心。
首先须明确,食公子在平面媒体这段悠长岁月对大马饮食溯源一直不曾间断地进行,且不受名额限制的餐厅探索,依靠食肆客户跟街坊求证,尽量载下其时所有佳肴及餐饮作业、方式、并清楚写下做法,虽然不像一般菜谱着重斤两,只因朋友全凭经验,再扩至到建筑装潢、经营因由,以非结构性交流衔接成日后,对该年代饮食业於市场位置的理解,这对研究饮食史确定了一定基础。

2008年,巴生中华总商会与当地多家肉骨茶店联合举办一场2天的肉骨茶嘉年华会,吸引1万人出席,并缔造世界最大碗肉骨茶记录。於会上及传媒报导巴生有400-600余家肉骨茶的不符实,再根据2017年南洋报导对证-
但於众说纷纭巴生共有400余家肉骨茶,是否真的如此?
根据2017年摘自南洋报导,李贵彬於2013年吃透全巴生各大肉骨茶档,并详细分区截至2017年6月21日,巴生北区有64档、南区72档,巴生夜市肉骨茶档13间左右。全巴生早夜市肉骨茶总额是150-160间左右。这跟依据港台和一些社团非官方数字显示全巴生有400-600家肉骨茶档不符合以及2000年生哥记述的200家都有出入。资料显示巴生肉骨茶聚集密度最高的是班达马兰有25家早夜市肉骨茶居冠,巴生市北区20家,百家利花园15家。而在巴生市南区(旧老区)目前仅剩下德地和盛发。而游客长驱的兰花园有8家。其中一家“兴记”属于新加坡肉骨茶的代表,唯不到一个月结业。
Tradition and History is unchangeable
传统就是传统,历史就是历史。改了就不叫传统、历史。
在这世上,没有一种饮食可以独善其身,且大多属零散,重要是必须对完整的食谱保存,整合餐饮类型兼持续性展示其饮食文化,作为维系的日后复兴。当传统为了适应时代,在新旧交迭下将传统再创,便会成了今时的新传统。故食公子认为,只要能坚持三点原则:(一)对每个菜品,必须根据正确食谱的做法,不可自行更改;(二)去芜存菁,而不是完全改变,真要改变,另取名目;(三)尽量守住所用原料及烹调。举个例子,北宋位於中国四川眉山的文学家苏轼所煮的东坡肉,但古法却是白水猪肉,而非今日浓油赤酱的东坡肉。这可从清道光刻本《东坡全集》中的猪肉颂[15]描述,证明古法东坡肉较清淡,重火候,且书中并未提及使用过调味,却因历时千载后,始素有别名的“红烧肉”,却代替了流传千古的东坡肉共享美誉,更以此作为所谓的传统“东坡肉”做法,再繁衍出无数於中国各省做法的“东坡肉”。最后不约而同摒弃了苏东坡所创“东坡肉”做法,一致公认“东坡肉”的成份是由酱油、糖、酒与五花肉,在代代相传下成了“东坡肉”的饮食记。这就是历史真假难辨的更替。如果没有苏东坡的《猪肉颂》流传,就不能判袂出真实东坡肉的原貌,它不是红烧肉。所以溯源历史不能加多一笔,少一个字,需原原本本记载。
Chinese Braised Pork is not Dong Po Pork
红烧肉非东坡肉
回到传统红烧肉的各种做法,一定是肥肉多过瘦肉,这得按原辅材料制作,不能擅改。像台湾可加红糟,即成台湾版的红烧肉或称焢肉及爌肉。上海与百叶结配搭,但一样要用酱油与焦糖调理,而杭州则放酒燉肉,湘菜的毛氏红烧肉,虽不用酱油,但还是得用焦糖上色,就算不在道理上,连取材於东坡诗句里那“不肥又不瘦,竹筍加猪肉”研发出另类江西制法,以竹筍和汤同熬的东坡肉,其实应该说是江西肉,一样得加酒。故而“变”并不是换个煮法,也不能仿到荒腔走板,那不如以新菜取个新名更为妥善。故烹调与历史一样都需要遵守基本原则,维护传统,强调“正宗”,注重“调味”这绝对是个关键。对口感也必须达到“肥而不腻,润而不油,肥肉相腴,瘦不粘牙”,还得甜咸兼备。换成其它肉类与调料的红烧肉,而且也难成大器,是以食公子才会觉得传统烹调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先保住菜系中的精髓,非得想方设法地传承下去,不然何以再续伟大的马来西亚菜系、五大源流、三等社会阶级以及那华人再创烹调的传承?
Copyright protected by Turnitin and 知网 Cnki 22/11/2021
经Turnitin官方查重系统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测通过 22/11/2021
补正公告
以上略抒刍荛之见,若源流文史有遗漏或缪差,不吝赐教,毕竟是史记,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下,以免贻误后人。可电邮并附上史料证明,一旦审阅无误,即时斧正。
If there is any error or mistake on above origin or historical research,
Please email [email protected] and attached with prove materials, once confirm it is true, the correction will be made
查看更多…

揭秘谭家菜北方“黄焖鱼翅”南方“组庵鱼翅” | 大马食神
近代的谭家菜同属官府菜,民国初期南方,就有南北两脉之分,南派为“组庵菜”,即由湖南晚清至民国的名人谭延闿,字组庵及其家厨所创,以原料精良、刀工精微、烹制精湛、味道精准,以“精”得湘菜之源。
大马美食家; 大马食神; 马来西亚美食家; 马来西亚食神;食公子
PART III
PREVIEW
BUILD TALENTS AND SMARTS
预告 第三部 - 制造学霸
“关心孩子”不是指於学业,而是无时不留意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