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OD ORIGIN AUTHOR
Misapplied Concept
“Seven Herbs” to “Lou Sang”
溯源专家以“七种菜”误释“捞生文化”
对新加坡陈维政教授在面书设立“为新加坡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网页,列出六种可以申请为“世界遗产”的“狮城代表”包括新加坡人发明的“鱼生”,新加坡独特的敬酒方式“饮胜”,摘自2012年星洲版以及星洲日报在2012年所登溯源作者认为,广东人吃鱼生的习惯与潮州人、客家人选择初七“人日”吃七种菜,而捞生是结合了这几种籍贯 “吃鱼生”和“吃七种菜”饮食文化的谬误报导。
据《荆楚岁时记》,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纸为人以贴屏风的“人日庆”,寓味新年,人的精神焕然一新,到后来不断充实,各地始有各乡讲究的不同食制。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正月初七安徽人“以饴糖搓炒米成团,谓‘太平团’,食之一岁,人口平安”。
湖南人的“食煎饼”,祈求老天降福免灾,晋代以七种菜为羹又名七种粥,在《湖广志书•云梦录》所记,人日採七种菜和米粉食之,名曰“七宝羹”这与《三才图会·造酿类·七种粥》“人日”俗以七种菜做羹,食之人无百病。问题就出在“七种羹”这食材无一是马新争议鱼生的配料。从七种菜所窥视,潮汕是以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和厚瓣菜,其意有二“发大财”与“人长久”。相传事关一对父子相依为命,在儿子“下南洋”后渺无音讯,故每年正月初七都会摆上两副盅,表示父子对坐,没想到儿子寄来“回头批”(平安信)这一传闻而来。
客家“七菜”则是以芹菜、蒜、葱、芫茜、韭菜、鱼和肉,据说是取其兆头,芹菜的“芹”勤劳,“葱”聪明,“蒜”是会算和划算,“芫”意味着缘份,“韭”吃了幸福长久“鱼”是年年有余“肉”与“禄”同音,七菜凑合作为祈求家庭幸福的比喻。
福建、台湾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及白菜,但不等於“七彩鱼生” 或“七种菜”用以捞生作为其个人说辞,因压根就和“七彩鱼生”的材料和寓意无关。
DIFFERENTIATION
分别
中国鱼生种类与材料分类,有别於“七种菜”的证明
在广东,鱼生种类,最著名为佛山九江鱼生,以“拌”,粤语称“捞”的形式食用,故又名“拌鱼生”或 “捞鱼生”制法可追溯到清末,以海鲩为食材现做现吃,特别会放上柠檬叶丝,这与马新两国有时置入疯柑叶相似连名称都一样,至於辅料共有19种包括炸米粉、炸芋丝、炸麻花、葱白、姜丝、萝卜丝尖椒丝、指天椒、榄角碎、酸藠头、生蒜片、花生、芝麻、白砂糖、花生油、胡椒粉、白醋、盐,且分冬夏两种吃法,道明鱼生在中国属常年食制,连捞鱼生比例、先后秩序,都有既定规矩,就是先把油、盐、胡椒粉搅后才倒入葱、芝麻,拌上几拌,而后油、盐、胡椒粉乃至炸米粉丝、炸芋丝炸麻花等脆口制料,连同鱼肉拌匀进食,重点是若把提味的榄角去掉,便少了“广东鱼生”的特色。
顺德鱼生,不同是以800克淡水鱼为上佳,独特在杀鱼时在鱼下颚及尾部各划一刀,再丢回水中让鱼放血,片好肉后冷冻,要的是所产生之爽滑和原始甜味,复又以蒜、姜、洋葱、辣椒具切成丝配搭香芋丝、炸粉丝、指天椒、花生、芝麻、酱油、油、盐、糖混合成广东式的凉拌材料。
潮汕鱼生,多选用池塘草鱼以重1.5公斤最为适合,起片后,放在通风处风干至富弹性为准,咸料是豆酱拌小磨香油;甜则三渗酱、梅膏酱,另备一碟生切萝卜丝或杨桃片以作为跟广东鱼生区别
广东梅州的五华客家鱼生,特别则在鲜鱼肉先放在竹筛晾干水份后,蘸姜蒜汁和白醋配以醋腌蒜片、姜丝、薄荷叶、炸花生米、花椒粒、香菜、芹菜叶、辣椒、胡椒等,最后把生鱼片放在顶上混匀。
客家鱼生,原材料常见有腌制蒜头,姜丝,酱油、辣椒,胡椒颗粒,炒花生,薄荷叶等,方式把鱼放进酸盐醋稍腌几分钟,再放进花生油里搭配物料吃
福建宁化的客家鱼生,亦是以草鱼去片抹干血迹后,立即拦上麻油生吃,讲究制作是不能靠近有风扇,高温,必须时刻保持鱼片的洁白无染,注重用上等酱油、芥末酱以及姜汁拌食。
兴宁鱼生,它与“五华鱼生”只在制法和吃法不同,鱼肉较厚晾干以高山茶油调味,除此,鱼生文化也包括黑龙江赫哲族鱼生,特征是加入蔬菜凉拌鱼生称为“他勒卡”。
The Yu Sang in Ancient Books
compared with Today’s Yu Sang
古籍所载“鱼生”的证明与今日 “七彩鱼生”材料之对比
不妨再用明、清鱼生出处,对作料从《五山志林》卷七引明朝长州学士陈璋《竹枝词》“粤人生性嗜鱼生,作脍无劳刮镬鸣”,虽同为粤人,粤东、粤西之所好尚,实有不同。
在屈大均《广东新语•鳞语》的卷22中所云“粤西善为鱼鲊,粤东擅为鱼脍”。即是说粤东人士,最嗜鱼生,且认为“脍之益美於熟食也”,“生食之益人气力”“有宴会,必以切鱼生为敬”“故粤人多有鱼生之会”且生吃鱼生,讲究得很,原料“以鲈、黄鱼、青鲚、雪龄、鲩为上。对於初出水,泼刺者,去其皮剑,洗其血腥,细刽为片,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翼,两两相比,沃以老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则至甘矣…岭内人不知此味,不足与之言也。”
这跟清代李调元《南越笔记》所载“粤俗嗜鱼生….”内容不但相符,两者所见更似。而在道光年间张心泰的《粤游小识》中也说“广东人喜以鱼生宴客,小菜数碟,色不同样,谓之吃鱼生。”清代陈徽言《南越遊記》“岭南人取草鱼活者,剖割成屑,佐以瓜子、落花生、萝卜、粉丝、芹菜、木耳、油煎面饵、腐干汇而食之,名曰鱼生。”
再以清黄钊《石窟一征·礼俗》卷四载“俗好食鱼生….吾客乡所脍皆鲩鱼、鲢鱼亦偶脍之,这与清末屈大均谚云的“冬至日宜食,冬至鱼生,夏至犬肉”。予诗:“鱼脍宜生酒,餐来最益人”凡有鳞之鱼,喜游水生,阳类也,冬至一阳生生食之,所以助阳也,然调和之物”惟潮州与嘉应州(今梅州)所属相近,多用醋,而广州少醋则多用杂拌。说明广东的鱼生、潮州鱼生与客家食用鱼生,具有理论的习性为理据,只不过配方不尽一致。
这是地区文化相互影响所为,故鱼生,均以原南越国居地的广州人所制最为“正宗”做工公认亦最为精致。用以对应回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2的叙述,可见吃鱼生,从鱼的品种选择,刀工运用都有规有矩,还得於其质、其味入口闵独,至甘美矣。身为广东一代宗师的屈大均[5],还戏称“北方人不知此味,不足之言也。”说明,明清后吃鱼生已不再是中原汉人,辗转成为嶺南的饮食文化。
至於鱼生应节一说,可从1989年出版《扶绥县志》记载,鱼生做法是先将二、三公斤的鲜鱼去鳞、除脏或剥皮去骨,再用卫生纸,楷干血迹,切成薄片,另把花生、醋、芝麻、葱白、生姜、酱油、香菜等调料配制好,才将鱼片混料捞匀食用。在适应节令佳节时,跟据1993年《平南县志》载“县内南部山区平山、六陈、寺面、大坡等乡镇庆中元节”。再据扶绥县应是“中秋节”,平南县是“中元节”,宾阳“冬至”具有吃鱼生的习俗,并详记先将活鱼削去内脏、刺骨,把鱼切成片加以油、盐、酱、醋等拌食,认为是特种的上等菜肴。
作为节日食品的广东人鱼生之会,同时也是岭南壮乡历史名馔[6]。具是先将鱼去鳞、剔骨𠝹切成鱼片,再拌以食盐、味精、酱油、香醋、姜、蒜、芫茜、麻油、黄皮酱,用之校对今日“七彩鱼生”的材料,以此作为马、新於2009年两国为鱼生发源起纠结,为何却未见研究学者、作家出示“鱼生”实证,仅一味在纸上以口沫妄加臆测鱼生的种种来源,不怕惹来中国源地乃至各国学者於国际间,对之莞尔。
The Modern Yu Sang Materials
Baidu Baike
现代生鱼汁做法-摘自中国百度百科
“捞生”,其包括片状的各类生鱼片,佐料为红萝卜丝、青瓜丝、花生碎、柚子、姜丝等多样食材,每种都具丰富寓意,整道鱼食的七彩缤纷,象征来年鸿运当头、一帆风顺。
原料:鲜姜粒、蒜末各30克;香菜(芫茜)25克,盐、味精各10克;白糖、香醋、红油各 50克;麻油、芥末油、调料油各5克,炸熟的花生米碎75克,炸熟的白芝麻20克。
制作:以上调料调匀即可。
特点:口味甜、酸、辣、香、鲜。
以现代互联网资讯爆发的世代,溯源材料之丰富,历史,古籍,资料齐全,轻而易得,再不是以前可信口开河的旧传统年代。刊登的文献,一旦失真,恐遭世界或累世研究鱼生学者的指摘,原来该国文化水平,竟如斯贫瘠,不但有损国体,且国人颜面何存?意义何在?此不得不慎。
查看更多…

东坡肉与红烧肉区别 | 大马食神
大马食神详细讲解传统红烧肉的各种做法,一定是肥肉多过瘦肉,这得按原辅材料制作,不能擅改。像台湾可加红糟,即成台湾版的红烧肉或称焢肉及爌肉。上海与百叶结配搭,但一样要用酱油与焦糖调理,而杭州则放酒燉肉,湘菜的毛氏红烧肉,虽不用酱油,但还是得用焦糖上色,就算不在道理上,连取材於东坡诗句里那“不肥又不瘦,竹筍加猪肉”研发出另类江西制法,以竹筍和汤同熬的东坡肉,其实应该说是江西肉,一样得加酒。故而“变”并不是换个煮法,也不能仿到荒腔走板,那不如以新菜取个新名更为妥善。故烹调与历史一样都需要遵守基本原则,维护传统,强调“正宗”,注重“调味”这绝对是个关键。对口感也必须达到“肥而不腻,润而不油,肥肉相腴,瘦不粘牙”,还得甜咸兼备。换成其它肉类与调料的红烧肉,而且也难成大器,是以食公子才会觉得传统烹调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先保住菜系中的精髓,非得想方设法地传承下去,不然何以再续伟大的马来西亚菜系、五大源流、三等社会阶级以及那华人再创烹调的传承?

美食家於2000年承续未完成”吃的掌故“ | 马来西亚食神
马来西亚食神于2000年接续未完成的吃的溯源。麻坡代表小食乌达-乌达 OTAK-OTAK,一说源自潮州娘惹,追溯源头,最早是由一位从泰国嫁到麻坡潮籍妇女郑美兰在战前做起,50年代传到女儿王惜金(王姓家族),再继承给三个孙女,大姐郑祥音与丈夫蔡德汉在苏莱曼路经营汉记乌达的“阿汉”,生意最好。其中源地文打烟浮脚屋乌达生意则交给二姐郑音莲和丈夫沈瑞龙的沈记乌达。小妹郑音娥在1980年向大姐辞工后,跟丈夫许瑞平在同年成立的文打烟小贩中心售卖的平记乌达。也正因麻坡乌达由文打烟发扬起,连炒粿条都加入乌达以示麻坡的地方特色。

马来西亚国肴“椰浆饭”的植物属溯源 | 大马食神
根据马来西亚美食家研究,椰浆饭的由来从1511年“叁巴”的主材料“辣椒”,在哥伦比亚大交换期,而被葡萄牙人带进马来西亚。在辣椒没有出现之前,“姜”和“高良姜”此等辛香料,经已存在於大马,而印尼於10世纪时亦载有以原生爪哇长椒制作Cabya,即“叁巴”的原型,然而这种植物,并没有传到马来半岛,因此部份历史学家假定,在辣椒没有引进马来西亚之前,姜是制作辣酱的材料,只不过起初并非用作搭配椰浆饭的佐料。而真正出现椰浆饭的时期,依旧还是处於1909年-1935年之间。

皇家Kuih Bahulu小蛋糕的溯源 | 马来西亚食神
马来西亚食神认为另种流行日本的老式蛋糕Kasuteraカステラ或Castella名称,据说也是16世纪,葡萄牙水手将Pão de Ló介绍到日本后的日文译音。可以推断,Kueh bolu这小蛋糕名或许是1511至1641年间,葡萄牙人在统治马六甲期间经已出现过。葡萄牙财政大臣皮莱资Tomé Pires的《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Suma Oriental que trata do Mar Roxo até aos Chins》载记在1512-1515年,葡萄牙人对印尼群岛进行侦查性探险,企图控制珍贵香料来源。1522年,葡萄牙人试图在西爪哇巽他王国建立邦交,当和平条约的签订失败后,再向东转至摩鹿加群岛,通过军事征服与当地统治者联盟,在印尼东部建立起贸易站、堡垒和使团。因此,对於葡萄牙殖民的马六甲和印尼出现同一种食物名称,绝非纯属巧合。

马六甲娘惹文化-土生华人:追本溯源官方记录 | 大马食神
土生华人的定义:在葡萄牙和荷兰统治的全盛时期,马六甲成为东西航道线重要通商港口。海峡繁忙於香料货与货交换,吸引无数中国男人到异乡谋生,使得贩卖奴隶相当活跃。安定后,有能力的华工会和土著女性结婚生子,他们的后裔被称为Peranakan Cina,意思是土生土长,男的称峇峇,女的称娘惹

肉骨茶是哪里的-6大版本与演变史 | 就马来西亚食神经香港美食家引述的“泉州论”
马来西亚肉骨茶是马来西亚具有代表性美食之一,其来源至今饱受争议,但广泛所传版本有中医论,香港美食家蔡澜认同马来西亚美食家食公子1999年发表的泉州论,来自香港食神的花名论,源自福建论,中国人远渡南洋到马来西亚,拾驱寒药材促成肉骨茶的大马或新加坡苦力论等,按照推理,最可靠的肉骨茶来源又是什么?

“海南鸡饭”由来法律追溯:不属新加坡,也非马来西亚 | 大马食神
2009年以海南鸡饭专利权引发马、新争议,导因是源自当时[10]大马旅游部长黄燕燕的言论。那么,对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各执一词,据称具是海南鸡饭起源地,新加坡说在新第一位卖海南鸡饭的人,是1936年南来的王义元,又名王共产。战后,即1949年其助手莫履瑞创立“瑞记”,出现较晚的旁述[11],再经后来以讹传讹,王义元被说成新马海南鸡饭的始祖。之所认定,是因比起大马,新加坡政府更注重於传统华人饮食,用资料去包装以作为世界性宣传的缘故。

“考古” 2400年前宴席上菜排序 | 马来西亚食神
马来西亚食神曾对清代胡子晋写了一首诗:“烹蛇,宴客,客如云,豪气纵横自不群”充分赞扬广东人过人豪气与胆识见闻,再加上大量鸡、鸭、牛、羊、猪骨可理解越人在远古已有饲养家畜作为日常食物的生活习惯,果实陪葬佐证广东人喜欢生菓的生吃文化。甚至可从墓中陪葬品,想象古代越王宴中菜,从开席以整只烤乳猪并成传统粤式筵宴头盘,而主人吃第一块烤乳猪代表宴会的开始,奏乐。紧接着起菜是每人一盅汤羹暖胃,再由“清淡”入馔,从捞鱼生到白灼的贝壳,铁板肉类、乞丐鸡、燻烤禾花雀,连同最后上的水果拼盘,这不正是广东复制越王族出菜程序?

鱼生源自马来西亚或新加坡?与“捞生”的区别 | 马来西亚食神
对这种生吃鱼片之“鱼生”,最初写法可追溯到先秦的“脍”意指切细生肉。《汉书·东方朔传》“以生肉为脍”再衍生出另个“鲙”字专指生鱼片。《论语》又有对“脍”的吃法,以“不得其酱不食”考订。而《礼记》所载“脍,春,当用葱,秋,用芥”的佐料调味。

客家擂茶的由来 | 大马食神
当有一天客家人不认识客家擂茶,不知又会被谁说成什么茶?诚如上辈人所担忧,年轻一代能说出籍贯,已是日益见少,从而简化到只剩下“马来西亚华人”或是听父执辈谈起是“海陆丰客”却不知海陆丰又分为“陆丰”与“海丰”,海丰县主要讲海丰话,陆丰县行陆丰话,而在东部三甲地区则带相近“惠来”口音的潮州话,三种方言统称学佬话、福佬话,属闽南语系,有别於客家语。甚至有的连直系客话也说不全。

美食家遇上的“金丝虾”来历造假| 马来西亚食神
“鲁壁藏书”,典故是来自秦始皇焚书抗儒时,孔子后人把儒家经书藏在孔家的墙壁里,那面墙后来被命名为“鲁壁”。而这道菜的做法是以米粉裹着虎虾去油炸,因米粉卷起的时候,貌似当时的经书竹简,故有此设计。外层的米粉炸得香脆不油腻,虾肉则是弹牙鲜美,味道不俗,菜式设计的心思,却是赞叹所在。

揭秘谭家菜北方“黄焖鱼翅”南方“组庵鱼翅” | 大马食神
近代的谭家菜同属官府菜,民国初期南方,就有南北两脉之分,南派为“组庵菜”,即由湖南晚清至民国的名人谭延闿,字组庵及其家厨所创,以原料精良、刀工精微、烹制精湛、味道精准,以“精”得湘菜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