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爱之深”

Parents’ “deep love” for their children

食公子亦明白,许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能力不佳,而想方设法至无能为力的沮丧。就他了解,有些孩子於小时的某个阶段,因无邪的天真,以致专注力不够於学习,尤其在刻板教育。但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有的会因“自省”或受外来影响亦或家长、好老师的谆谆教诲又会将注意力转移回学习,甚至变成同学群中,最突出那位佼佼者。

学校的正课或语文课不好,不一定就是“笨”。有时,反而会比那循规蹈矩的学生,於其它方面,来得更为灵活、出色。

此外,父母的心态也很重要。毕竟成长过,更该以自身为例,如果以前在孩子时,曾视读书为一项难题,於食公子,连个“人”字都写不好,现在回想起来,即使闭上眼睛也能正确写出,觉得那也没什大不了,更在不觉间,从“人”字领悟出做人道理,所以於小学孩子,还没开窍前,即是脑力尚未完全发达,无需太过担忧子女的学习能力,甚至在他们较弱学科上,因父母给予的压力产生“厌学症”,像孩子玩腻玩具,而将心思转注到某些方面。

有时当父母发觉孩子,以他自己的创意去编写喜欢的唱法。即是用孩子既懂的去改造他熟悉的事物。足证明这孩子天赋会比一般人更活跃,达到创意与想象力的发挥。而非单凭老师、家长主观性的理解,迫不及待便把他们纠正过来,如是在学习过程,不知将多少“天才”扼杀於襁褓中。

家中大人,越是於这种孩子天马行空的状况焦虑,孩子就越感厌恶。因小朋友要的,正是跳脱一般他们觉得呆板的传统教育观,而希望获得有趣方式学习。这对家长,可能也会发现在他们学习期,对老师适时的轻松教导,更易喜欢上,而大家同时更爱上这老师的课。


所以,不要太过担心孩子“笨”,只因当下还未有足够理解能力,虽然他们处于似懂非懂的学龄,正因为孩子小时是一张白纸,加上小朋友光阴有限,而在功课繁忙前,正是讲道理跟学习、才艺的最佳时机,不要以为孩子时间多,目前还用不上,等有一日,他们定然会触发到,这概念便会因此成形,成为“先行者”,明白那时父母给予他们的苦心。

世上,没有救不了的孩子,亦不会有不孝子女,只有不负责任的父母。

In the world, there are no children who cannot be saved, 

and there are no unfilial children, only irresponsible parents.

有不少人,很羡慕食公子,孩子懂事、听话,学习又好,功课优越,以食公子家底、为人,最擅长便是“放纵教育”,但却没有“宠坏”的迹象,很多人都会问,他怎么教?且一点骄纵都没有,各个知书识礼,气度不凡。

以他经历,曾这样告诉孩子,从你们出生到成年,“养不教,父之过”是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并常教育孩子,不是要你们读书、考状元,而是要享受於那年纪的快乐。“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直到学以致用。

食公子常会买些能力所及的物质於他们,是要孩子不去生羡慕心,那就不会因“嫉妒而起怨恨”,这不是在溺爱孩子,而是要让子女们明白,父亲能给的,是在孩子未成年的廿年,过了这廿年,便算长大成人,若想维持,目前所有一切,就该努力靠自己挣钱、养家,并於小时的所见、所闻,身体力行用在下代教育,持家有道,这样就会明白上代父母的苦心,理解所有想当然的容易,只有在争取时才知困难,从而感悟到父母给予的恩惠,才能懂得真正“孝顺”。而於那时,便会比较,他们小时有多幸福。不同每个人,每个家庭,亦会拥有各自认为的幸福,所谓“人各有志、各取所需”不必太在意,别人有什么,与其羡慕他人,不如去欣赏自己,目前所有的,并於当下认识自己的快乐。这便是食公子给予孩子的教养,不起“嫉妒心”当一切都理所当然,更该珍惜现在,并且不忽略是谁,使他们活得更幸福。

而对於他的孩子,小时很少会要求买玩具,因为知道父母工作辛苦,曾有人见过,而对他发出如斯感叹“怎么这两夫妇这么好命?”殊不知,这不关命好,而是在於身教、言教的父母榜样。只要做父母能将道理说通,子女们自然便会接受。对不平的事,亦会给予正确分析,而不是随口说说,孩子还小,会信以为真,而奉为“将错当成对”的终身至理名言。

同时,便是将父母和孩子放在相等的地位,平心静气地和孩子讨论、聆听孩子说话,并非一味要求,需对父母顺从,不听话,等同不孝顺。延伸日后,不奉养父母便是大逆不道,而从未考虑父母给予孩子的能力、教育、以致成年后辛苦、无能为力的自私行为。

遇事时,可将孩子平日看在眼里的事,拿来作柔性劝导。当有一日,子女愿意主动到厨房,跟父母喋喋不休於他们外面发生的状况时,这说明孩子,对父母已无芥蒂,甚至言听计从。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镜子,痛斥孩子前,不妨易地而处,先想想自己是不是亦犯下同样错误。对个常夜归父母却严惩不贷迟回的子女,虽然於父母观点,这是大人的事,自然分寸拿捏得宜,而在孩子角度,却是大人不讲理,自己能做,而不给孩子的蛮横,不会念及父母於他们涉及的安全,怕学坏的关心,产生隔阂,试问这样没有率先垂范的教导,孩子怎能服?

之所这么说,是因食公子爱妻,每当孩子犯错时都会予以包容,不是动辄教训,能好好说道理,不打也不恐吓的爱心教育。教养不是扼制,而是让孩子明白错在哪里,没有比让孩子心服口服,更容易受教。

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方法都不同,因人而异,对於食公子四个孩子也不例外,自然就要个别留意,用心再用心去教。而於他字典“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被放弃的孩子”,你相信吗?所以重要是,知己知彼,才能於“教战”百战不殆。

食公子己所不欲的教育

Education of Jacky Liew

Tuition

补习 

一般父母,具希望孩子能在竞争胜出,而补习,便是必备项目,但也不是因补习老师多指导,功课越多,孩子程度就可提高,甚至依靠补习中心必胜考题,取得高分,不等於能弥补孩子对科目的知识吸收。

Results

成绩

若得不到父母想要的成绩,就责备子女“笨”,为何“不用功”?以不替孩子拿成绩册、签名作为惩罚,没想如此责骂,只会削弱孩子信心,更害怕於功课。

Home

在家

此外,不是孩子常在家,就表示“用功”,抑是对孩子时刻的监视,不准外出跟朋友玩、看电视、碰手机,以自认“虎爸”、“虎妈”的教育,孩子定能成才。事实在这种气氛只会产生两种效果,被迫积极和彻底反抗。形成故意顶撞惹父母生气。故而父母不该以自己想法,把压力强加子女身上,让孩子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愿望,出人头地。

Lawyer

律师

试问,父母念书时,考得不好被爸妈怪责而沮丧,换成自己当父母照搬到子女身上,希望拿100分,错一题,打一鞭。当不了名人却盼望能做律师、医生、科学家为荣。这既不公平,再亲子,也会变成逃避的鸿沟。

Praise 

赞美

不要以为“奖励”就是赏罚开明的父母。物质、虚荣并不能满足孩子听话,拿捏不当,反会弄巧反拙,当然,有时适当奖赏,确实可短暂引起努力,但若将目标订得太高,觉得太难,反不愿尝试,而失去其意义。因为对一个常常不及格孩子,将高分,这种担子硬要他缴足父母定下的最高标准,怎能成功?只要有进步,即使一句赞美都会让孩子勇于尝试。

Compete

竞争

虽说“有竞争才有进步”,但父母不该利用兄弟姐妹或与同学作比较,激发其上进心,这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厌恶。是以,首先应当培养小孩信心,道明原委,鼓励他们接触良性竞争。因为於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对未来感到暗淡。原本关心子女是件好事,是不该受到根深蒂固的老派教育影响。让关怀成了对孩子的压抑。对这类长辈常犯的失误,莫过于常出自教师或名门之后,因为於这些父母职场、地位,输不起这面子。

传统社会,认为“学而优则仕”是孩子,美好未来的最佳途径,殊不知“行行出状元”道理。孩子哪方面有天份,就朝哪发展,更易一蹴而至。重要,一定要尊重子女意愿、从其个性,天赋出发,不管小孩成绩低落,抑是顽劣,并不等同绝症。只要找出原因针对改进,方是一个民主父母对子女,最有建设性的教养。

从小学到中学,四个孩子都是学生领袖,包括模范生、学会主席、巡查员及班长都担任过,乃至大学成为尖子,具品学兼优。从左图,小女儿向长辈介绍姐姐、哥哥在学校担任要职,长大后,她自己也会极力争取这位置,服务老师、同学。这就是食公子给予他们,从学校这个小社会乃至大社会,学习圆融、责任感、服务社群的训练,最重要是,对“领袖”这一职,於学生的约束性及培养孩子舍己的精神,因职位的担当,不容易“荒腔走板”、学坏。而安排就读不同的学校,就是不要让别人以成绩对他们兄弟姐妹作比较,於各自亦有隐私性。

不要成为“笨”的最后牺牲者

Don’t be the victim of “stupid”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名师出高徒”、“不经寒彻骨”这些观念似乎已深植到上一代人心底。为了子女未来,用尽辛苦所挣来的钱,也要送他们到最好学校,受最好教育、找名师、学才艺,拼成绩,当已成所有孩子必经之途。

一直以来,父母都扮演着控制孩子角色。从他们懂事,每一项细节,都帮子女安排得稳稳当当。除不能参与进正规学校生活外,对替孩子挽着沉重书包,放学后,载到补习中心、才艺班,周末的加强课。这情景在七、八十年代,那是从未有过的事,依然人才辈出,但如今,却又是那么地熟悉。对来自孩子的竞争,於他们万般无奈。每一代都有望子成龙心理,具不及如今家庭的高压教育,可能引发的反击。该由谁负起这最大责任?

就食公子例,能坚毅摆脱儿时带给他的坎坷“读写障碍”成为作家,并不是由家长逼出来。而是见他“笨”鼓励他跟父亲学一门手艺,原也无可厚非,要知每个小孩都有自个梦想及才华,不是父亲适合就合适孩子,追梦,成了好高骛远,而以种种威逼利诱,扼杀其天份乃至认命,接受父母为他安排的一切,放弃初心。忤逆,便封杀经济,必须就范,而未很好地从旁协助、鼓励,以激发孩子成功的因素。没有比自愿、喜欢的力量更大。

父母是无法替孩子规划未来。何不将人生经验,用作启蒙他们於学习用途。用与孩子相处时间,认清子女才能,给予适才适所的教养。每个孩子都有上天赋予的特质,食公子的“因材教育”就是尽量让他们发挥所长,以兼蓄并融的胸襟,锻炼孩子永不向命运低头的能耐。

查看更多…

马来西亚食神-小儿

食公子“一个人的武林” | 马来西亚美食家

诚如伽达玛Hans Georg Gadamer,所指的游戏概念“Play” ,即“玩”,是种能让享受美食的人,专注於食物,而忘却进食的行为,饮食文章也应是让读者透过内容,进入对美味的想象之中,而非停留在空洞的字里行间,言之无物。当明白到游戏,其实到了一定层次,就会懂得应用“不争之争”去达到“争”的目的。以作为释放生命的负荷、即有所不为,而为去“争”这“争”不在明争,而是“暗斗”,是另种“文斗”,后,可以“有为”,当做战略、竞争的处世哲学。“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跟道家老子的智慧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法”,是何等相似,简单说,就是“要赢对手,就得先赢自己”,而“不动”并不代表是“输”。

Read More »
马来西亚食神-画佛像

藏传佛教佛像修补工艺 | 马来西亚食神

红铜鎏金阿弥陀佛像,是最早从尼泊尔带进我国供养於藏传佛教寺的佛像之一,目前已不多见,属寂静尊,特征是面容安详代表慈悲其面相,因宗教团体人事纠纷、年久无人供奉招致损毁。对於鎏金佛像修复的困难,即在佛相底部金漆因久远而黯淡,故在绘画时,不能出差,一笔,就是一笔,出错,要清理,就会损及脸的底部,再难修复补上原来的色泽,而出现差异。

Read More »
马来西亚食神-城兰我佑

风水真的能改变命运吗?什么能够决定你的一生?| 世界美食大师廖城兰

人生必须具备三件事,不是一命、二运、三风水的断论,而是知识改变命运,习惯决定命运,关系帮助命运的启用。何以风水论者,总喜欢以“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规划於人的一生命途。於宿命论者又总喜欢在处事生活、逆境时自怨自艾,若一命、二运、三风水,能决定人一生哀荣,便不会出现历朝的更替循环,按周期律,从命理,逻辑角度,假设所谓风水师能帮人改运,就该先替自己改命,何必仰人鼻息?

Read More »
马来西亚食神-尼泊尔

《囚神》神真的存在吗?-短篇小说 | 马来西亚食神

神到底存不存在?“神“,其实是凭借人心理,让祂产生神力,当人膜拜时越迷信,就越强大。那是人类信仰让祂强大,当不再信时,神就会变得再无力量可言,像从未出现过,这便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最佳写照。是以,神必须靠人的膜拜生存,而人则借对神的信仰产生信心,神则靠人增加香火,庙寺与人靠祂而生,故而,才会有“不信祂,则遭天谴“的人为教义。

Read More »
马来西亚食神-风水开班

马来西亚著名风水师:风水有用吗?迷信?能否改运?| 马来西亚美食家鼻祖

何以风水命理於现今社会,更是逢新年的必备节目,赫然是门显学,很少人没有算过命,亦很少人不被算命影响,甚至被算命师一语牵着鼻子,不外是年轻人、企业家、专业人士,即便受过高深教育,依然会迷信不知的祸福难料,当一个人对自己前途缺乏信心,判断力,不知何去何从时又怕得去目前拥有的财富、名望便开始漠视自己的信心,不再尊重理想,甚至将爱情、亲情、利害、前途全交由算命决定,而值得检讨是对这种於未来的不确定信心,是否值得鼓励?

Read More »
马来西亚食神-股票行

赌博的危害 | 大马美食家鼻祖廖城兰

从小就看不起“赌”和“嫖”的他,皆因目睹其父的“幸运”发端,因中了一次丰厚彩金,换来的日日笙歌、夜不归宿,百思不得其解,何以能“持之以恒”?这金钱带给家庭的是“幸”抑或“不幸”?

Read More »
马来西亚食神-孟臣罐

美食家关于茶的知识 | 马来西亚食神

大马美食家对茶的种类,从采摘季节,可划为春、夏、秋三茶形态的条茶、片茶、珠茶和碎茶。并据茶多酚氧化的发酵程度,再将其分为绿茶(不发酵)、白茶(轻微发酵)、黄茶(轻发酵)、黑茶(后发酵)、红茶(全发酵),外观由绿向黄绿、黄、青褐、墨绿、黑色渐变“成茶”,中国茶文化流传了四千七百余年

Read More »

大马美食家; 大马食神; 马来西亚美食家; 马来西亚食神;食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