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级酒店为食公子与印尼大使留位
Five-Star Hotel Had Reserved Place for
Jacky Liew and Indonesia Ambassador
第四部
第二章
西式餐桌礼仪
序
自中国1981年,国务院规划对中华民族文化饮食继承和发扬开始,中国於五千年历史,开始整理有关饮食文化与烹饪的资料,系统化考塑於新中国成立未有的“美食家” 这一现象,“烹饪王国”之名,始享誉世界,它代表着中国经济的崛起,饮食旅游日趋兴旺,更加落实地把中国五千年饮食文化发扬光大,一个新经济体的崛起。
就毗邻於马来西亚的新加坡,2012年开班教育奖学金得主吃西餐、品红酒,据《星报》指出,国家为了三名奖学金得主,花上1万6千令吉,安排餐桌礼仪与品酒课程,目的,就是要奖学金得主在远赴海外深造前,了解西方国家社会文化,并留下让人对这国家难忘的印象,且这关乎一个国家对外之体面、人民修养,以致日后出来社会能成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在新加坡大学、中学至小学,亦有类似编排学习用餐的礼仪课程。这代表国家於外的国际社交、国体表现,意义特殊。
如何成为新贵族
How to Become a
New Noble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愈来愈有学识、知识,但对礼仪不周,经已可影响到国体成为国耻“原来某国人是这样生活”。不少外国学者曾多次在官媒辩论如何改变现代人的不良习惯,有的国家,甚至明文规定不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公物、在公共场合吸烟等,但成效并不大。对西方人而言,类似此习以为常的举动,对他们是种“震撼”。或说不时看到在星级酒店,住客常会穿着“家里便装”浸在泳池内,更遑论插队、抠鼻子、大声叫嚣,这些有失“教养”的举动。就目前大家生活都相当安逸,实不该像野人般大声叱喝、餐桌看手机、电影院讲电话,等于有钱无品的现象,不知文化、礼仪,更是身为文明人的一种羞耻。
不少上流社会圈子,虽能用财富把外表整理得雍容华贵,但内在礼仪涵养及素质仍嫌不够。近年许多先进国家年轻人,已开始讲究优雅的行为举止,希望能与国际接轨,包括如何设宴、款待外国宾客和拥有高端的社交知识。而名媛、贵妇、企业主管、专业人士、富家千金、少爷,其父母具想通过礼仪培训,让他们融入上流社会圈子与生活,而晋升为“新贵族”。
Intro
宴客前准备
Preparation Before Banquet
首先是选择,宴客场所预先准备,并且於事先考察。倘若一家餐厅服务不佳、来客太杂,甚至频频出错、掉单或是久等上菜,抑或人还未到经已开席。像这种能让筵席尴尬的局面,务求第一时间调整。好比向餐厅要求改善服务、重新编排桌位或另找更为舒适、安静的空厢。假设连如斯简单承担都未能处理,便可尝试等贵宾未到前,切换餐厅。毕竟这是场难得凑在一起的餐叙,若因一顿饭,让后来要交流的内容失场,实属不值。
一、根据宴会类型选择场地
Select the Place According to the Types of Banquet
一般筵宴,大致可分1. 社交饮宴、2. 商业聚餐、3.私人饭局等三种类型。
社交饮宴又分作正式或非正式聚餐,因而安排不同,如社交聚餐的结婚周年宴会或庆祝晚宴,可随意选择西式或中餐作为地点。但於正式社交晚宴,最好能在星级酒店、中式或西餐厅举办,须以讲究的餐饮服务、舒适布置,让人客宾至如归。若10人以上,则可要求贵宾厢,这於所有的高级酒店或酒楼,具设有私人空间的包厢,提供以客为尊的接待。
至於私人的家庭聚餐,朋友聚会或是为家人举办的特殊目的餐宴,像生日、结婚周年、年节则不拘,只要选出大家同意或能吸引的餐厅即可。
抑是生日餐宴,建议来客可以一瓶美酒、一束花、一份别致礼物,具能带给主人家惊喜,礼物无需贵重,但求心意。若是纪念日或烛光晚餐,便可要求餐厅,做气球花饰布置,再赋予迷人灯光,动人的音乐,营造出醉人气氛,为诚意加分。
商业聚餐,由於属生意来往,重点应着意在丰盛美食,让客人感到细致入微,以至更易达成业务目标。此外进餐氛围,亦能提供良好机会,让商业伙伴更熟悉於主人及其公司背景,但并不建议在办公室举办,毕竟公事场合肃穆,很难谈及生意以外的事。但於公司内部职员,则不妨边吃、边开会,并做业务汇报。

二、预约的礼节
The Etiquette of Reservation
- 预约场所
1. Reserve for Place
於节日最好预前订位,因大部分餐肆都会客满,以至被拒而扫兴。“满座”意味宴请方不懂尊重来客,让被请方感觉不够诚恳。而提早预订,就能让主人或提供服务一方早作准备,使接下的宴会更加顺利。
“预约”是礼仪极重要的一部分。需在从容时间,准备就绪,应该在早一星期便规划到赴约的日子,主家只需在确实时间内,早到一、两个小时到餐厅确认客人座位,视察布置,以备不时之需。
要注意的细节是,在约会前必须事先告知承接方,约有多少人客,进餐时间与日期。若邀约是有身份的贵客,仅需附上对方姓名、人数及复核全套料理是否需再改进。若是自携准备的料理,还得事前一天交到厨房处理。
- 人客签到
2. Sign for Attendance
大致上,宴会开始前半小时,就要受理签到,避免桌子周围挤满来宾,故建议主人家最好能提早45分钟抵达,而将剩下时间与到场宾客相互寒暄。婚宴则最好能当场将礼金交给签到人员,万不要交到新人父母或亲家手中的不合情理。
- 取消或无法赴约、迟到都需通知主人家
3. Inform the Host if Unable to Attend or Late
由于主办方,需事先决定来人的座位及料理份量支配,故来宾最好能致电,尽快回复出席意愿,且需亲自道谢,这是种社交礼仪态度,可使主办单位的工作更为顺畅。
若遇到突发状况,无法赴约,立时便需通知主人或餐厅。要是觉得在途中无法准时赶到,也需致电告知。不得已迟到,不应慌慌张张入场,可先向服务人员请示,要求带入会场。
三、时间性
The Best Time
早餐,可以邀约内部同事或职员共餐,商讨当日一整天的工作进程。时间最好在一小时内结束。
午餐,则适用第一次见面的新客户,尤其女性与男性共餐的无私性。时间通常在两个小时内完成。
晚餐,最好用来招待来自远方客人或重要的客户,以促进更好关系又或用作午间,在谈成生意邀约于晚上的庆功宴。这对於相熟或国外贵宾,不妨分开晚宴进行,因这对较远访客,不应过度占据其私人时间。
至於地主之谊的义务,则可选择他逗留期间,偕同他或与家眷一起吃晚餐、见个面。而於午间观光,事实1-2天就已足够,不需日日照顾。
四、安排桌位的礼仪
The Etiquette for Table Seat Arrangement
在10人以上社交筵宴,若是大圆桌,以面向大门为主席位,再依两侧顺序从左到右为次宾客。越近席位,位次越高,最后为副主人陪席。
在面对主人的陪座礼仪亦要遵守。
首位排序原则可按
- 远为上(远离房门为上)
- 面门为上,以右为上(遵循国际惯例)
- 居中为上(中央高于两侧)
- 观景为上(良好视野为上)
- 前排为上(适用所有场合)作为标准化的排列位置。
若是方桌,以正面对大门的座位为主席,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面东一侧右席是为首席。

- 主客入座
1. Reserve for Place
分座礼仪,是由主家得体的“女主人”代为安排座位顺序,受宴请的“主客夫人”最先入座,而后是“男主人”,坐在主客夫人左手边。
而安排席位的女主人,则坐在男主人对面。“主客男士”,再坐到女主人右手边,之后才是依客人的重要性,依次分座。
商业性质,当应遵照来宾资历。位阶越高、越年长该坐在主人旁边。若以性别区分的朋友聚餐,则女士优先,也可让女性坐主位。



主人的无知
The Ignorance of Host
如跟这家餐厅熟络,可请代为安排接近讲台最前方,能够看清全场最佳位子。那是因较少人通过,且属安静的座位,适宜谈话、款待贵宾。最不好是角落。等同不识礼数。假设将主客的位置安排错误,如同轻蔑,故切勿将尊贵的宾客,安排到桌子尾端或宴会最后一桌,随浅资历的人客坐在一起,让舆会者笑话主人家无知,失去举办这场筵宴的意义。起码在无法调配,可将重要客人安排中间位置。假使客人当中有较大年纪或行动不便者,最好让他们坐在最舒适,并能够方便出入的座位。由於不同餐厅设计有不同餐区,若能事先告知举办这场宴会的目的,让承办方为订席者做出最好的布置。
- 人数太多该放置名牌
2. Display Name Tag on Table
若参加宴会人数太多,最好能在座位放名牌,以避免不懂礼貌的人随意坐,避免尴尬的场面。即便只请一桌也不容忽视,虽排位无法令每位满意,如若摆错,宁道歉,亦不要更换,因这一撤,会换出更多毛病。
- 安排位置
3. Seat Arrangement

对人客,某些人外向,有的内敛,要让来宾平均分散坐开,而不是不分个性,将他们集在一桌,这会使整个场面一边热闹,另向却鸦雀无声。身为一个体贴的主人家,当了解来客性格,比方不要让女性坐在不修边幅、口沫横飞的熟客旁边或让阿谀奉承客人,坐在有身份、地位旁边。
不要“明知故犯”将已有心病的两人安置一起,这会让他如坐针毡或加插在不认识宾客当中,造成边缘感觉。最好能与共同兴趣的熟人一块。适当的座位,给适当人客,是门学问,处理得好,能让每个客人乐在其中,促成认识或结交的合谐,而不是於少数几个人,形成小圈子的突兀。
相聚,会因政治与宗教立场、文化差异、背景及社会因素,具是宴会的致命伤。故不宜将不同立场的嘉宾搁置一处,因不同的主观性最易引起纷争,导致不欢而散,想整场宴会相安无事,最好不要冒这个险。
若在观赏区,因有些座位可看到较好景致。不妨安排主客,坐在靠窗座位,对於吸菸这个常识,最好不要让烟客坐在禁烟区,因即使再轻气味,於从不抽烟的人会觉难闻,而感难受。
正常社交宴会,最佳是让男士与女性平均分散坐开,传统方式是男方与女生间隔坐,若有较舒适坐位应先让女方选,男士可选坐其它地方。不要自以为是,大喇喇坐在最好位置,让女生站着。可以的话也不要一边全是女性,另端全是男人这种壁垒分明的坐法,毕竟是成年人,不是学生的循规蹈矩。
- 绅士风度
4. Gentleman’s Demeanor
按目前社会多是模仿西方礼仪,具以女士优先为基础。从一进入餐厅赴约到结账步出,一个合格的绅士要时刻记住以女士为尊,并以体贴的态度接待。然而,来到商场或接待重要人物,则是另当别论。一切该以尊贵的稀客优先,其次方是女士的规定。
有教养的男士,应当帮女生拉椅子,有时,甚至可交代侍应,特别为在场女性服务。对女生先要从左侧入座,那是因料理,通常会从左方上菜,一个训练有素的餐厅,不是由服务员随意上菜,而是料理都该从左侧进菜,右边是将餐具与餐盘端走的方向。
而中式则是“左入左出”礼貌如一。遗憾是很多大型食府在训练服务员,具不知有这一进菜规定,而频频烫伤小孩、老人,招致法律索偿。
男伴除协助女士就位,直到所有女性入座后,方能坐下。若是碰到沙发椅,男士应吩咐服务生,将桌子推到另端,以方便女士坐下,再把桌子推回,适合女生活动的空间,用餐舒服的距离。如果没服务员在旁,那男士礼当代劳,表现出温文儒雅的绅士风度、服务女生。
在用餐过程,当女士起身,想暂时离席或坐回座位,无论任何理由,都该先说excuse me即不好意思、叨扰了,作为应有礼貌,男士该站起身。倘若於宴会的桌椅限制行动能力,没法站起,起码在某程度上,也要微起,躬身,以表对女性尊重,这对男性的一种荣幸。
至於手提袋或女性个人物品,不可放餐桌面,最好能将之放在身旁座位、腿上或右侧脚边,以不影响他人为方便。但不可挂在椅子上,放置在背部,乃至椅子之间的空隙,尽量避免遗失的危险性。如手提袋太大不好安置,可吩咐柜台代为保管。
Gentlemen

五、服装
Dressing
参加者得视邀请人宴请之目的而定,针对不同宴会形式、规模与举办时间、服装也应视场合而定。
合适的服装、仪容能给共餐者产生美好印象,还能让关系更加融合,亦是种尊重,而不是随便穿着以示休闲,这是对邀请方极不礼貌的行为。无论男女在出席场合,应多花一点时间整理仪容、着重服饰为佳。最好能以清洁整齐,女性则以淡妆、香水适量较为妥当。因要顾及到某些宾客鼻子会较敏感。
穿着舒服或个人喜好,并不适合某些宴会,但於一般正规的邀请,穿着规定在西方礼节,称为Dress Code,讲究在合适地点,穿合适的服装。就是类似制服制定。较正规是以白衬衫、黑西裤、窄裙、黑大衣到场参与社交场合,而穿着得体与否是影响餐宴成功的重要关键之一。
赴怎样的宴会,是为商务,还是亲朋戚友、年轻、长辈,都有一定规矩。若不知该怎么穿,不妨考量到什么场合,合宜的穿着Appropriate Dress表示是位懂得尊重他人,且还对赴宴的性质了解。
一般高级餐厅或星级酒店,具要求男性穿着西装、风衣、外套、配搭衬衫。女性则需正式套装或端庄的服饰。虽然在普及化的今日已不再讲究,但自个仍须注意仪表,即使再有身份,一些餐厅仍会对宾客要求之严格,例如在酒店的大堂,不许穿着牛仔裤、T恤、拖鞋。

职场衣着
1. The Dress Code in Workplace
刚入社会的年轻人,需先懂得职场需求,例如什么行业,就得穿得像位专业人士,律师有律师的穿着,商务精英也有他职位衣着要求,即使服装仪容过度正规亦无妨,只有更显得专业,而不能不够正式,被人小觑“高度”。
- 非正式聚餐
2. Dressing in Informal Dining
若身穿T-恤赴宴,即使没外人,只是家庭成员,亦是件不得体的事。这关系到个人品行、素养、自持的庄重。但於女生,干净的牛仔裤,配搭西装外套,仍是可接受的穿着。如果男性真的喜欢T-恤、牛仔裤,仅需在外头搭件西装,当作半正式衣着。
即使是闲暇,到咖啡厅、啤酒屋,虽并无特定,但仍不宜太过花俏、有异味、裤子破旧或脏衣服,因这对舆会对象是种侮辱,而不是自我个性的体现。最好是能先整洁,换件干净衣服出外。至於某些生日派对,结婚周年等庆祝活动,若有长辈,还是穿着较正式,以表庄重。
- 商务宴请衣着
3. Dressing in Commercial Affairs
在商场,更要弄清楚谁是赴会者、职务、身份,方决定到哪订位或该是个怎样的场合见面较为适当。尤其女性,穿着不应太过性感。纵使有曼妙的身段,亦不宜太低胸、裙子太短,这样会让对方偕同的女伴看轻於赴宴的女性。
在商业场合上,职场女性不是花瓶,而是要以其能力与智慧,在这平等社会公平竞争。所幸,大部分女性不但身材姣好,智慧、能力都不容小觑,若能在衣服的范围穿出个性,会让在场人士另眼相看。对於性感的晚礼服,只能在有要求的社交场合穿着。
男士最好服装是正式西装。除烫直外,还需整洁,甚至连鞋子也得擦得油亮。因在国际大都会,上好高级餐厅,带位的经理,总会先打量来客的鞋子,而后发型,才是服装。穿得越得体,鞋子越光面,一般都会获得极好的招待,甚至会被带往整个餐厅中最好的座位。
协同女伴,服装只需根据男伴衣着规定配色,搭上小巧精致的皮包。而男性衬衫袖口须附加链扣,应与衬衫饰纽及礼服外套配搭。皮鞋要是真皮的材质,整体给人感觉是高尚的形象。
若邀请函有指定,就需依照大会穿着。至於婚宴或庆功宴上,男性宜以黑色西装搭配领带或是深色西装都会相当得体。
女性则是高雅的连身裙或套装,但仍要注意是,假使女主人或新娘的礼服颜色是白色或他色,事先得知后最好避免不要同色。因而选择深色或朴素衣着颜色较为从容,仅需在服装上装点一些首饰,更华丽些,尽量避免太素,有失观瞻。
- 商业聚餐或晚间社交的衣着
4. Night Social
公司内部具会、客户会议的轻饮食、同事间商业聚餐或是晚间社交,男士最好是身着西装、领带,并着皮鞋,女性,则应穿套裙或裤装。若是社交聚餐,男性不妨着些质料不错的长裤、衬衫,外加较随性剪裁的大衣、女性应穿裙子,即轻便的裙装、洋装抑是牛仔裤,配搭女性大衣、外套。
跟熟悉的商业伙伴或朋友相聚,则可身穿轻松舒适便装,於前所提,不便太脏、异味,更不表示可穿短裤、运动裤,还是当以清洁、整齐为上。
- 艺术或文艺场合
5. Arts or Cultural
若是作家或艺术家,需赴一场有关文艺的场合,前卫的穿着仍可被接受,因这能更显示於这方面的工作特色、修养本质。但须明确清楚真的够格成为一位作家或艺术家这地位,是否穿得起这样装扮,盖因衣服欺人,不是每位该领域专才,能够驾驭有关艺术方面的穿着,尤其是服装设计师的衣着,更是表达出其对服装的真知灼见。
至於银行家、律师、商业专才则不适合过于强烈的衣服组合,它并不是为自身行业建立起服装宣言,而是得给人稳重的形象。而於日后见过他的人产生良好印象。
因而,不同餐厅、场合,对服装要求因人而异,但是於目前的社会,很少人会在乎如何穿着,他们总是随意装扮,在寻常食肆带着自携的红酒,自以为很高级,甚至是摸着红酒杯,吃小食的表示个性,这既不符合仪规,亦不协调於环境,给人格格不入的突兀。而从未去在意个人的形象、修养。
意外是,於异性的邀约,男女双方都能在第一次应邀,着重於特意打扮,希望让对方留下好感,这表示装束对於异性有着巨大吸引力,并从潜在意识相信,衣着、外表能让对方产生美好记忆。
若一个人,有足够知识去了解穿着,就能用它很好地表现於自个的人格特质。倘若对象於言行中,似乎不那么喜欢其人装扮,那大概也不会想继续来往下去。是以,得体的着装不但能提供自信心,还能让一举一动看起来更具魅力。因外表是种肢体语言,甚至会影响对方继续往来的关键。一个穿着有品味的人士,能获得较多正面评价,且予人尊重感。
六、社交礼节
Social Etiquette
提及礼仪etiquette ,或许让人想到的是一些礼貌的行为。在观其言、察其行、知其底,方识其人。实则,是从审视一个人的言谈、衣着到观察他言行举止,便能知晓底细,是否是位有教养、值得信赖的人。

- 进场礼仪
1. Etiquette when Entry
对一个即将准备赴宴,除穿戴得体,到进入会场,会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心理自不免产生好感。在心理学“三分钟论”中的“第一印象”,是决定个人评价的重要关键。
当抵达会场,得先到接待处或柜台,先向服务员打声招呼,并告知赴会的人客到场姓名。
若身上有大型物件,例如大衣、礼物之类,请寄放於柜台,只需将贵重物品和手提包,带往座位即可。然而还未入席前,可请服务生带往等候室,静待未到人客,直到约定时间入场。
倘无等候室或吧台,可让接待人员将客人带到预订位置上等待,但请不要自行找座位就坐。若没候客室,可到附近酒水间,一边饮餐前酒,并在友人未到前继续等待。
碰上大型宴会,则可先到休息室等候。如人太挤则应当予贵宾、长辈或地位较高者,先进入休息室。而等候入席者,可到不干扰他人的地方。对於进入室内人客,可由里面位置坐起,当遇上主人的家人还是亲戚朋友,当参与些祝福性质的寒暄。
- 主人家
2. What the Host Should Do
若邀约7点,主人家6点,就得提前到场打点一切,时至6点45分,得先要到入口恭候,一旦邀请的来客进门,就得立时迎上,并带他们进场、安排座位,以示事必躬亲的重视又或告诉服务员来客姓名、头衔,让侍应能在客人莅临亲切招呼,让来宾有备受尊敬的喜悦。
若主人家与来宾是一起抵达,而无服务生在场,主人应要在入口处,先让宾客入场,由长辈或资深者就位,而后女士,最后才到主人家,最好由侍应带领。这并非一成不变,还得临场视情况而定。若有服务生在场,首先要带的则是主人家,而这是因主客先后礼节的缘故。
当一群人,同时抵达餐厅,往往第一个开门的,在进入会场后,甚至不会把门扶一下,这是极不礼貌行为。假使第一个人,适当有礼的做法是让门继续开着,好让随后的人顺利进入。若后端有另批来客,就必须开着,在门口等着,直到有人接替,理当说声“谢谢”。若戴帽子就该在进入餐厅那刻,把帽子脱掉,女士则无妨,直到饮宴结束。
- 握手
3. Shake Hands
“握手”在社交上表示友善,合作与认同的重要仪式,甚至比谈吐更具说服力。从历史角度,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是以握手来表示亲密关系。不同种族会有各别握手仪式,甚至更早远,握手表示着,并没有携带武器,而是两个人的互相尊重。从中世纪握手这行为,可让人确认对方不具恶意,且是沟通上重要的一环。
根据“骑士精神”而来的社交礼仪,当女士与男士见面,女性有权决定是否要与对方握手,故男性应先等女士伸出手,如果该女士并没把手伸出来,就不需握手。当两个女性见面,年纪较大的女士,应该先伸出手。但在社交场合,女生见面,并非一定要握手。在男士的会晤,则必须握手。还得以坚定用力,但不是太用力的方式,掌握对方的手,软弱无力的握手表示握手的人性格懦弱,最好的掌握是以相同的力道与对方握手。
公元前 9 世纪浮雕,亚述国王沙缦以色三世(右)与巴比伦国王马尔杜克扎基尔舒米一世(左)握手
至於较严肃场面,握手原则,是以比较权重的人先伸手,如果对方并没把手伸出来,就无需伸手,至於女性,该如何跟男性握手,同样可以对方握手的力道而跟之。但一般的男性都不会太用力。至於标准握手法是握上3-4下,然后放手,而不是紧握不放,这会显得无理。
如对方因“残障”而无法使用右手,那么左手握手是可接受的。礼仪是,他必须由肢体不便的人先伸手。
在某种情况,为表现对来人的特殊情感,亦可用左手包住对方右手或变双手握双手,但这必须有它特殊性或特殊场合使用。
- 面部表情
4. Facial Expression
除握手,在见面时,必须看着对方眼睛以微笑,点头,方接着交谈,这是种尊重,不会予来客感觉对方眼睛,没有注视而失礼或可能在隐瞒什么事情,不被信任,留下坏印象。
在讲究文明的社会,在面对人群时,不应该表现出闷闷不乐的样子,不管当时遭遇到什么感受,表现欢愉是应有的礼貌。
对进餐时,个人应该尽量保持兴致,一旦看上去很累或无聊的表情,这对主人或客人都是一大侮辱。即便这一群人有多么无趣,亦不能这么做,因为进餐并不适宜表达一个人当时的感受,这会视为将不满的情绪发泄,造成不愉快的局面。
如与对方有“语言障碍”,那微笑便是改善障碍的友好,但在对方谈论悲剧或严肃课题时,不该露出微笑或愉快的面部表情,而是要与在场人士维持一样庄严的神色就好。
- 眼神
5. Eyes Contact
我们常说,眼睛是灵魂之窗,是否撒谎,只要看其眼神便知,即使流於一般,也能从眼睛透出的喜怒哀乐,而略知友方心情。根据专家研究,正常的眼神交流,频度可达至80%,而说谎者与人交流,则只有三分之一,故诚恳与否,从注视,很容易便会察觉到答案。
一个成功的人士,跟人眼神交流频度都高於80%。一方面是为了吸引聆听者注意,亦是种对来人的尊重,这就是之所以食公子要让孩子从小便上台,当一名优秀演说者的教养。就是要子女,学会用眼睛会说话,这会比嘴里说出的,更能表达大部分情感与心理状况。
例如与初识接触,合适的眼神,可传递友好感觉,而过多的交流,可能会引起对方误会。所以最好是点到即止,而最好的接触方法,就是在打量后,将视线对焦到对方的衣着,甚至跟不太熟悉的人,亦可以在不做任何表情,轻轻望一下对方,点头微笑,再将目光转移。
若是女性,眼神不要过分亲切,以免让对方误解,作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士,就不该有意或无意,望向其它女性,因为这会引起女士们的尴尬及有不被尊重的感觉。
对女性而言,少许的眼部化妆会让眼睛,更懂说话。
当相熟后,相约於餐厅见面,很多人都喜欢四处张望,其实,这是很没有礼貌的表现。若想找位置或经已是在等待朋友,应该先锁定一个方向,再慢慢移转视线,另找接待员协助於找位置。
一般共餐,最好目光都集中主人身上,即使不是和主人家相关话题,也该不时望向对方,以示尊重。
在进餐时,应看着食物或饮料,但并不表示让你完全垂下头,而是让人觉得你正在用餐,当共餐的人向你讲话时,不应再进食,即使是喝水。想再进食,得先等待对方不留意时方饮。切忌,一边听人说话,一面饮用确实有失礼仪。
- 坐姿
6. Sitting
不少人进入餐厅都不留意“坐姿”,女生不是穿裙子分开双腿的粗俗。就是双腿垂直合拢,却将脚尖向前显得过于拘谨,有的女生以为交叠双腿便是礼仪,实则“双腿应斜放,一脚端庄地放在另一脚之后,以足踝对人,姿态还需坐得挺直,才算正确的坐姿礼仪”。
举止优雅,在餐桌礼仪是件极为重要的事。以坐姿端正,言行温文为依据。饮宴越正规,坐食以及动作,就得越庄重。而於随性餐宴,虽没有这么多要守的规矩,但这不表示,就可随心所欲。
从一进入餐桌还得要坐直。驼背弯腰、靠在椅背,表示不尊重共坐人士,虽然,你不必吃得像个木头人,但经常练习,保持舒适,看起来仪表端正,久之必成一种良好习惯。
除此,从正式进到中途,可以仔细观察长辈或主人家是怎么坐,如果他们开始以轻松姿态,将背靠在椅子上,便可开始放松,但绝不是叫你翘着腿,摇摆身子。因在正统的餐宴,翘腿,毕竟是件不妥的行径。若穿着长裙,可将双腿像淑女般正确将两脚交叉优雅并拢,双臂微夹起。而手肘不可靠在桌上。但可以把手,手腕,前臂靠在餐桌边缘,但决不可以把手腕搁在桌上。这样等于告诉别人,自个是个不懂餐桌礼仪的人客。而不进食时,可将双手放在膝盖上。
“走姿步履”对有些人走起路来大动作,迎面见到人,半步也不让的粗鲁。其实真正的步姿是左右步幅相当,每步约半只脚掌长度,走路轻盈而非沉重,关键在放紧臀部肌肉,想象臀部和骨盘向前,双肩向后,这样走才能保持挺直的行为。

七、话题
Theme of Talk
发出声量不能吵耳或大声叫喊,粗言秽语,随地吐痰声,打断别人的说话,都是自私无礼,最好尽量避免。但似乎对那些没有意识的人,在公共场合常喧哗或讲手机,完全没有在意旁人感受。而咳嗽或打喷嚏这些卫生礼仪,最好能转过头,不可对着别人。真要擤鼻涕或去痰,最好到洗手间或外头,用纸巾包好扔进垃圾桶,并对在场的人说声“对不起”。
- 交换名片、称赞对方衣着
1. Exchange for Name Cards, Praise for Dressing
饭局最难处,就是彼此不相识。在不熟悉对方,越聊越没趣,因而可先从寒暄至交换名片,在循序渐进了解对方初况后再打开话匣。无论谁开场都得先“赞美”对方一番,这是食公子从外国使节,学到的外交礼仪。别以为寻常,在众多宾客能叫出名字,说出对方最得意功绩或诉之喜欢其某件饰物,还是衣着配搭,以此侃侃而谈,此外,亦可从外表探索其个性与各项隐藏的资讯,旁敲侧击,不至失礼。这还需多历练。但绝大部份上流社会人士,先会冷眼观察周遭情况,再寻找合适对象交融,不致让人感觉被冷落,形单影只,在筵宴中难看。
- 带动气氛,可谈吃、旅游、生活
2. Activate Atmosphere, Speak about Eat, Travel and Life
当饭局进行间,若太肃穆,那带动气氛,便是主人的责任。须做到能眼观四方,随时掌控现场的能力。除劝菜,不妨提供些余兴,那是因为通常公事,具会在进餐前解决,剩下时间,便是宾客尽欢,其中,以谈吃、旅游或生活的耳闻目睹,皆能加分。开口说话等同“试水温”,什么话题无关紧要,关键是要让对方松懈,容易接近,让来客感觉主人体贴、诚恳。若能预先知道来客兴趣和嗜好,对此多做功课,有说有笑,自然会使饭局画上完美句号。
话题忌:抱怨、说是非
3. Taboo: Complaining
切记不要一开始,就在人客前抱怨餐厅服务不佳,以显示地位特殊,这会令来客以为你是个问题人物。也不要口无遮拦,见面就叫错名或人前议论他人功过,留下“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印象或在饭局大发谬论,将话题环绕在自己有多厉害的无知、浅见。
- 话题忌:私人话题、政治、宗教
4. Taboo: Private Talk, Politics, Religion
当然,也不宜询问对方薪水、家庭、婚姻、情史之类隐私,得避开政治歧见与宗教敏感话题。接话时,要待出现冷场,方能从对方接过话题。
- 话题忌:争吵
5. Taboo: Argument or Quarrel
除此,在餐桌上说话,乃至吵架更是件极之不礼貌的时,即便生气,也不能表现出来,因为这对同桌的人,会感到非常难看,真的难以忍受,可以请对方借一步到外处理。
表现自己的机会
6. Express Yourself
如果是高阶的对方邀请回自己,就要能把他当做表现自己出众平台,因很多事都是从饭局谈回,同时对方也会在用餐时,透过言谈,观察所请的人,其专业能力及谈吐、做人是否可合作。所以务必整装自己,以最好的姿态出现在主人面前,毕竟这是个先敬罗衣,后敬人的社会。
- 陪客角色
7. The Character of Accompany
若换作“陪客”角色,得先做到不喧宾夺主,时时用心观察,以求尽量配合主人带动欢愉的氛围,适当地展现圆通。若资历尚浅或交情不深,最好能经得起玩笑、懂自嘲,配合在场融洽,既可让主人省心,又可觉得陪客是个不可多得的公关人才。
- 语言分寸
8. The Master of Language
不要动辄就撂外语,还得看在场掌握语文的能力而应对,不是全场用英语,就显得高级感。若是在场有外籍人士,当以众人听懂的语言交谈,尤其官方场合,以国语最为恰当。至於外国人士,最好能事先掌握好该国的文化备用。任何场合,不是一味热情,还得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或以对方语言款待,过度讨好反显虚假,能做到不亢不卑,使会赢得对方尊敬。
- 调情得宜
9. Flirt
若携带女伴出席,应该端庄,避免太过亲昵举动,以免让场面尴尬。男女调情的行为,在饮宴,并非是餐桌礼仪。虽彼此吸引会做些互相挑情,卖弄风情,但若懂得礼仪,就该避免,即使无法控制,也该做得有格有调,考虑周围人的感受与意愿,即不要打情骂俏得太直接,只要到意会的品味。如果在座人给了几次暗示性的撩拨信息,对方并没做正面反映,就该收口。因同桌还有他人,谨记要一视同仁,作适度交谈。不要把焦点放在同一人,这显得无理。对女士而言,若对别人言谈没兴趣,必须有礼坚定告知对方,而不是不客气指斥,只需清楚表明不喜欢这种态度。
八、点菜的西式礼仪
The Western Etiquette of Order for Food
俨如“传记”前之所述,美食的进步,需对顾客负责,但往往所见,一旦食肆有了名气,便不可一世,怕被指正,殊不知客人,越能提出意见,越是有要求,餐厅水准与服务,就能提高。这与一些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顶级西餐厅,具会见着某些对吃十分讲究的宾客,即便微不足道,第二日便会在报上大肆点证,使这些食肆,无时不在提高警觉,亦使餐厅人员乃至厨子越发完美。
而媒体也绝不鼓励把大众食肆的顶级餐厅,在未经证实便大肆报导,类似“冠军酒家”、“国际十大”,这类夸大不实,容易误导群众的背书,这样不但不能令餐厅变得更好,反有欺骗读者嫌疑。作为美食主义倡导者,一家餐厅的好坏,不是以广告、侧写换取而来,而是要众所认同的公决性。

1838年维多利亚女皇加冕礼菜单
- 餐厅递出餐牌
1. The Menu Given by Restaurant
在服务生递出餐牌给人同时,通常主人家,是持有标价价格的餐牌,而不标价,则送上被招待那方,而不是所有标价的菜单都交到宾客的手上。这在餐厅是极之低格的服务行为。
- 点招牌菜
2. Order for Signature Dish
点菜的礼仪,很多人到了餐厅打开餐牌,反应即是不知从何着手,一个对美食有要求人客,会相信能做出最好选择。因口味是个人的主观性,但也可以很大众化。道理很简单,每家餐厅都有它的明星菜。这是给人客最好的选择,这也必然是一场既丰盛又能共襄盛举的饗宴。
先了解菜单
3. Understand the Menu
在点菜时,若“西菜”应先由餐前酒开始,而后才是决定套餐单点至配搭料理。再来便是选择合适葡萄酒,并在结束前加点起司、甜点、咖啡或餐后酒。所以宴客前的礼仪,是要先知餐单的种类及其组成。
一般西式以前菜起。若“法式”,则先从“派”到汤、鹅肝,主菜,即肉的料理,方到蔬菜,最后才是起司、甜点至咖啡、餐后酒等合成。
以“意菜”为例,是以意大利白乳酪、沙拉和汤、随后的意大利粉、饭食、方到鱼肉料理,结束前一样是蔬菜、起司、甜点。点餐时,有不懂可请服务生代劳或让经理推荐,抑是邀请厨子临场详加说明。
最早的欧洲菜单,据说是 1751 年法王路易十五在 Château de Choisy 为 31 至 36 位客人提供的相对私密和非正式的晚餐,以渔菜居多,包括鳟鱼、鲑鱼、鲈鱼、大菱鲆、贻贝、鳗鱼、乌龟等。⇒




中国最早的菜单据考源於宋朝(960-1279年),是一名北宋官员,写于十二世纪的回忆录《东京梦华录》,里面就记载各式令人叹为观止的菜单。
而宋朝《清明上河图》茶肆墙上绘有菜单,据研究,它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菜单雏形。
- 点套餐
4. Order for Set
其实最直接做法,既可省去配菜的压力便是选择套餐,这是常见为顾客组织的料理形态。比起单点,更能将预算压低,花费也不多,但却可以吃着更好的东西,仍需选择“对”的套餐,才会产生这样效果。
而一个理想的最好套餐,就是包含所有食物的组合,如汤、菜、鱼、畜肉、甜点或包含各种类烹调,从生吃、蒸、煮、煎、焙等乃至多样风味,酸、甜、苦、辣、咸兼备,换成西式,亦可以此混合不同,但味道能互相搭配的烹饪、酱料,作为达至平衡。再附加一、两道招牌菜,便属完美的“美丽菜单”。
- 菜色类型
5. The Type of Dishes
如果对所点的菜有信心,相信大部分“美食主义者”,是会随自个意思挑选菜单。从餐点选择至加菜,其实是种极富创意的享受。加上能挑好的酒,让宾主尽欢,立时,便让餐聚变得越发矜贵。

要怎样配搭多样的菜色,首先必须决定所要类型,份量、大小,冷、热、重口味抑或清淡,随预算基本中餐大致6-8样菜便已足够,而西餐则可分为开胃菜、主食、甜点这三大部份,另附加汤品与沙拉作为前菜,加上副餐,即是餐厅的今日时菜或招牌菜。只需在其中各点一样菜即可。
对“开胃菜”部份是为刺激食欲,故是必须,但汤品则不是为饱腹,而在暖胃。这两道在西餐中,却能当成开胃菜,亦可独立成为另外一道菜,而留下沙拉当前菜。不过是各国有各国的餐桌礼仪,法国人喜在主菜之后上沙拉,美国人是主菜之前,其实,这两种信息都合乎礼节。
对於非正式的餐宴,西式通常只需三道菜,即开胃菜、主菜、甜点。然则开胃菜也是可换成汤品当前菜,而主菜和甜点不变。中餐为三菜一汤。如果想了解厨师手艺或再品尝多一些,亦能把西式三道菜增加至五道料理,其秩序1. 开胃菜、2. 汤或沙拉、3. 鱼肉、面或焗饭、4. 起司、5. 甜点。
西菜不像华人饮宴中“无鱼不成席”,家禽乃至海味。而西式餐厅,不外点龙虾、牛扒才是西餐,在西方,鸡肉料理、鳕鱼也是塑性高的选择,且即使是普通家庭,对配搭不同的白酒和红酒於食物是允许的。
至於鳕鱼、三文鱼,更是跃升至主菜的地位,用来配搭轻度或中度的红酒,且能与普通食材配搭出口味独特菜式,而给宾客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更能显出主人家或餐厅厨师的份量,故真正懂得点菜者,绝不是价钱昂贵,而是那份用心与合适。

九、餐桌礼仪及用餐规矩
The Rules and Manners for Dining
“礼节Etiquette”这词,源自17世纪法王路易十四,当时这字是指一张手写的小抄,用来发给宫廷的仆人,应遵守的皇室规矩。像是该站在哪里,怎么坐及在进餐前后,该做些什么事。法国宫廷的精致宴会,还详细规定赴宴者在宴会中该如何表现自我的风度。蒲爱梅 Emily Post为美国最知名的礼仪作家,她在1922年出版Etiquette- in society, in business , in politics, in home 文中所提及不少用餐规则,仍十分适用於现代人当遵循的餐桌礼仪。
- 餐桌的摆设
1. The Arrangement of The Tableware

提及西式餐具,总会让人联想到琳琅满目的刀具、叉子、汤匙、钳而感无措。
其实有个简单方法,即以一般西餐排列的方式,盘子右方的最外边先放汤匙,依次往里置前菜刀、肉刀、餐刀,刀齿具须面向盘子,而餐盘左边则是前菜叉和肉叉,叉齿与汤匙的凹陷皆朝上,刀口朝内.
而於皇室贵族家中,使用餐具会刻有家徽,故而会把叉齿向下露出其标志。
至於吃乳酪及甜点的餐具,通常会排在盘子上方。用餐时由外到内使用,即说当第一道菜送上,最先应拿起最外侧的叉子使用。
- 餐巾的使用
2. The Napkin
常见於餐桌礼仪失礼的举止,是一坐下便张开餐巾放在腿上,在暂离座,将其皱成一团放在桌面;对餐具最基础由外到内,不知如何使用;上菜后还未试味,便添加盐、胡椒粉;食物用切至不足两口的份量才吃;边咀嚼,边说话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a. 开动
a. Starts Dining
作为美食家,如何吃、喝而不失礼,以能保持优雅礼仪,不论中餐或西式,有些事项,还是应注意。当上桌后,服侍员忙着协调餐点与服务时,通常由在座长辈或男主人先启动,这等于是讯号,大家便可跟着进餐。

b.餐巾该怎么用
b. How to Use the Napkin

- 餐巾的主要用途是擦拭因餐后的嘴角和手,以防衣服弄脏的备用。
- 一般情况,在未启动前,中餐或西餐,如果有餐巾,可对折成三角形铺在大腿上,餐巾则该在餐桌底下展开。
- 而什么时候开动,即是男主人在旁的女主人把餐巾打开铺好后,方能跟着摊开餐巾,铺在自个腿上,不要将餐巾像婴儿的围兜,挂在胸前,会让人感觉孩子气,尤其女士一点也不高雅,亦不宜将铺在腿上餐巾皱成一团或随意放置在桌面。
- 若是餐巾掉在地上,当把它捡起,吩咐侍应,换过一条,且尽量不应把餐巾,弄得太脏或用来大力擦嘴、擤鼻涕。这是十分无礼的行为。
- 若想离开餐桌,可将餐巾放在椅子把手上,等同告知侍应,座位主人还会回座。
- 较讲究的餐厅,会在客人离座后,重新把餐巾折好,而餐巾的主人是不该自己折餐巾,这会显示该餐厅的服务不好。
- 用完餐后,可将餐巾放在餐盘右边,若餐盘被收走,则可将餐巾放在中间,若脏了,应该将餐巾折起,这样才不会看到弄脏的部份。
- 女士千万不要以餐巾擦拭涂上口红的嘴唇,而是在餐前,以自携面纸,轻轻压一压嘴唇,复以餐巾擦拭。
用餐时
When Dining
a. 切割食用
a. When Cutting Food
左手拿叉,右手拿刀。正确拿刀叉方式是握住柄的部份,再将食指放置在刀叉背上,切割肉类或坚硬的食物。
进餐时,若是西餐,该正确的切割盘内食物,依美式或英式进行。
当切割主食,以肉类为例,先是叉着肉排,食指按着刀,从左或右边切下去,然后叉子在左手,餐刀仍在右手,而叉尖须向下叉起切好食物吃。切肉时,叉子不可跨过刀子。需等吞完食物,才喝饮料,那是为避免食物残渣落入杯内,影响食容。
若不习惯双手持刀叉,可将刀子先放在餐盘的顶端边缘,再将叉子由左手换到右手,叉食已切好的食物。进食前,叉子的叉尖,则正面朝上,慢慢置入嘴巴,这是美式方法。
英式在切割食物后,则需由左手,以叉子背面朝上,缓缓放入嘴中进食。
切记,在切割食物不能吱吱作响,不可舌头舔粘刀子酱汁或用餐具指向他人,也不要一手提着玻璃杯,一手拿着刀叉,而是先得玻璃杯放下,才分别手执刀叉。毕竟属危险餐具,需小心使用。当手里拿着刀叉的时候,不宜交谈,要说话需将餐具放下接话。
b. 未吃完及已吃好的餐具摆放
b. How to Place the Knife and Fork when Does not Finish the Dishes
若想歇息,但又未能吃完盘中餐,按英式是刀叉只需搁在盘子中间,呈八字摆设,而法式,则将刀叉交叉斜放到盘子中央,若是方盘可将刀叉放在盘子上方的各两端。而吃完,只需将餐具齐置盘内,露出少许柄没的部份或将刀叉合并放入盘内的右上角,表示经已吃好,可以收走餐盘用具。刀刃部份得向叉子内方向,而不是将刀刃的边缘向外。绝对不可再将碰过食物的餐具,放回桌面的不卫生。
c. “投诉”是礼仪
c. The Etiquette if Complains
如果在吃完一样菜后,用餐者将刀叉放在餐盘右上角,虽然表示可取走。若侍者只将餐具放回桌上,说明还有菜肴未上。但无论是中西餐,每过一样菜,最好是能替换干净的餐具。若无此举动,代表这家餐厅服务极不专业,且对人客,亦是种轻侮。而这时,跟侍者或经理反映这问题,并非不礼貌的行为,而是希望教育服务员能针对此有辱服务精神作改进。
d. 享用食物的原则
d. The Principle of Share Food
不管是切红肉的牛肉或鸡肉,一口气将整盘食物吃完,是件很没有修养的行为。应先切下一、两小块,吃完后,再切,其它食物也该这样。
当中得注意是,譬如见人喜欢吃意大利面,就将意大利面吃个清光,留下原封未动的其它食物,那是极不礼貌的事,是以最好能平摊分享来吃。若在某些高级餐厅,对不同的菜肴,被摆放在同一个大盘子里,这意味着盘里食物须顺时钟轮着鉴赏。
假使无法将餐菜吃完,而准备外带,虽是个节省美德,於华人礼俗是被允许的,但於西方礼仪,则认为,既然是餐厅厨师精心烹调的美食,就该尽量吃完,当中更基於食品卫生的安全考量。
对剩余食物,只需将它刮到盘子边缘或将刀叉放在餐盘下方及左侧,呈6.30分的形式,方便侍应端走。
注:筵宴厨余被宾客打包,是旧时客家兴宁、梅县一带的食俗,名曰“夹食”这是古代一种“敬老爱幼”的意识。凡喜庆宴客,席间会有妇女会将自个舍不得吃的那份,夹在预先备好的盛器。在旧时那是用荷叶包盛,带回家予家人共享,俗称“夹食”或“等路”意为给家中等待的礼物。盖因老人跟小孩不便出席,而舆会者因挂念家里人未能同享,在席间看见丰盛佳肴不愿独享的美德,即今日所谓“打包”之习风由来。

进食
Eating
用餐时最会泄露个人品性,像赌徒在赌桌输钱丑态,在饭局内除要专心饮食外,还得表现举止从容,吃的得体。而不是一味地大快朵颐,像少见识,最好是以平常心去对待,重点着落在仪态的雍容閒雅。
进食期间,最好把双唇微闭,避免还在咀嚼中食物,口沫横飞,最好不要说话。放到口中就该缓缓咀嚼,不能太大口发出声音。且不能把进食当做比快,看谁先吃完,只能以中等速度进食。因食物是用来欣赏,太快,显得既不懂体惜厨子为这道菜所付出的辛劳,还是位浪费美味的俗人。
若大家都欲中场休息时,偶可停下跟身旁客人交谈。最好方式吃一两口,然后望着同伴,待他咀嚼完后,跟他聊聊天。不要因没话题便唯唯诺诺,闷不吭声,低头进食,这是相当无理的行为,中餐也如是。好比把饭端在口边用筷子扒,吃得满桌残渣。这种行为,若是有外宾在场,於人感觉极不端庄。因为餐桌上要坐得端正,方便以食物就口,而不是以口将就食物,在家里无伤大雅,但在餐厅,便不能这么做。但一般坏习惯,具是从家中养成。想上洗手间的最佳时候是换菜离席。
f. 对较远的食物,可请人协助
f. For the Dishes Placed Farer, Ask for Assistance by Others
同桌共餐的基本礼仪是,当有人想拿桌面上够不着的食物时,可请桌边人帮助。这时离最近的人客,可主动传递,但东西要向右或反时钟方向传过去。若是太远,传递的人客,亦可请中间坐着的人代劳,而不是站起来跳过中间位置,把料理直接递给对方。
一个懂得餐桌礼仪,有修养人客,会很自然将餐点传下去。若此时还不知要如何做时,便可客气劳烦递过。而当别人传给你时,先要问左边人客要否,然后自己拿了,再传向右边。

g. 调味前,应先试原味
g. Before Add Seasoning, Please Try for Original Taste
在进餐阶段,如有人要取胡椒粉,应该连同旁边的盐,一同递给。作为一个美食家的建议,在还没尝过原味前,就想在食物加点调味,是件无礼的行事,因这是不信任厨师手艺的举止,且也不是“品味”的原则。正确是应先尝过一口原味,在清楚味道后再调味。若有侍者在旁,并提供胡椒碾磨器,同样也是要试过原味,再让他调味。

h. 针对食物种类的正确吃法
h. The Correct Ways of Eating for Different Food
- 沙律
沙律可以用刀叉切成小块,再缓缓送入口或以叉子直接吃。
- 面包
一般在开餐前,面包会先放在面包盘中,对於面包的正确吃法,是在上完所有人的第一道菜前,不可先取食用,否则会被人视为招待不周。根据传统,吃时不可用刀切面包,以为是礼貌,而是必须用手撕。这点得稍加注意。
想用奶油,可先用奶油刀,挖少许,放入奶油碟中,然后拨小块面包以餐刀涂上。而不是将奶油,直接塞到切开的面包里。倘餐厅端上涂了奶油的土司便可直接吃,而无需掰成一小块送入口中。
- 面类
进食面类,美式吃法是以叉子抵着汤匙,将意大利面卷成圆形,用叉子或汤匙吃。
不同於英式吃法,是用叉子,抵着盘子,把面卷成团状,再用叉子吃。假若碟中,有其它食材和面类混在一块,须注意是,配料不能阻挡面条,需把餐盘摆向正方,方便用食。
- 汤品
换成汤品,则用专门喝汤的汤匙来饮用,由里向外舀取汤汁,以免汤液粘到衣服,内盛七分满,不可唏哩呼噜或低头饮汤,不时发出难听的声响。在家无妨。若汤浆喝至将尽,可将靠近自个那方汤碗,轻轻抬起慢慢舀汤。喝完后把汤匙放在垫汤碗的浅碟上。若没有浅碟,则可将汤匙放回碗里。如太烫,最好不要用嘴对汤吹气,这是对西方礼节的无知。
- 吃鱼
“鱼料理”或较易切割的食物,则是叉子的手轻握,握刀子当用握铅笔般轻巧即可。若用鱼刀作用只把鱼肉划开,而不是硬生切断,正确握法是拇指、中指、食指拿着鱼刀,用前端的尖角锯割,再以叉子分开鱼肉同时,保持完整外观抑是用其它食物顶着,将碎渣,聚集一块,再利用叉子,将细小食物粒,刀面方向推前,后复使用叉子正面凹陷处,同其它一并舀进食用。
- 分享食物
若分享食物,在正式场合、外交饮宴都是允许的。只需跟餐厅多要些干净的小盘子和餐具,交代侍应分装食物,这点,无论西式或中餐都没分别。基本上,不可双方交接餐盘,分享彼此的食物。若是要共享一道菜,可在端上后吩咐侍应平均分配。即使再喜欢,也决不可直接把食物从靠近别人的盘子跳跃过去,亦不可用已用过的餐具,拿食物给客人。
- 手抓菜品
有些食物,虽然可用手抓食,但似在高级餐厅不确定时,最好还是以用刀叉为上。即便到了非要用手抓食物时,还是得注意手指抓食材力道,不要把菜肴翻来覆去。且每吃过一道食物,都要把手指擦干净。在进食完后,通常侍应生会提供洗手钵,只需将手指伸进去沾点水,可用两只手或一只手,而后用餐巾擦干。
- 带骨头的肉类
当吃带有骨头的肉类,是允许用手吃骨头的肉,包括肋骨和大小腿骨。若是整只,就得非用刀叉分切至完全,而剩下骨头,便可在这时用一只手拿起,将肉啃干净,但不要吃得太津津有味,而是慢慢细嚼。假设骨架太大、太油腻,还是最好别用手来得有礼貌。
- 吃虾
是用刀锯先分出虾壳,再以叉子取出肉,即使再美味,亦不能把原虾放进嘴啃咬,吐出碎壳。做法是将虾叉住,右手持刀,叉进尾部压住虾壳,用叉子将虾肉脱出,分切进食。
- 甜点
当端上甜点前,桌位只会留下酒杯及甜点所用的汤匙及刀子。
甜点刀是放在餐盘上方,刀口朝左,柄朝右方。甜点需要使用叉子,应该置於刀子下方,吃乳酪是可同时使用。如果需要用小汤匙,便可不用刀,故此,小汤匙是以刀子、叉子的排列平行,但方向则相反。因为并柄部份,需是朝顺手拿起的位置,重点是方便使用。
- 不爱吃或过敏的食物
对於不爱吃的盘中佳肴,按照礼仪,虽可不需要把食物吃完,但至少也要吃一口。若是真因身理或心理因素,不能碰触某些食物,可直接吩咐侍应替换。千万不能对吃进的美食,即使是过敏也不该直接吐到餐桌上,而是遮着嘴,用餐巾包起,吩咐侍应换走。
i. 当刀叉不小心掉在地上或打破餐具
i. Accidentally Tableware falls on ground or breaks
用餐中途,刀叉不小心掉落地面,可吩咐服务员换上干净的替代品,而无需自个捡起的必要性。若是真不小心打破玻璃杯,务请服务生处理好,因为处理得不妥,可能因此导致受伤。至於所损坏的物件,若餐厅无明文说明,是不需作任何赔偿,因这是尤关餐桌礼仪的部份。
言谈甚欢间,偶尔会发生不为意的失手将饮料打翻,弄得杯盘狼藉,这时可立即要求服务员善后,补上新的饮料,更好做法是,提前嘱咐服务员多留意某张桌子动态,以免怠慢人客。真不小心打翻酱料或泼到人客身上,要立时道歉,然后递上或跟侍应要一条毛巾,千万不要去碰触对方身体、帮忙擦衣服,只需将要来物件递上即是。
j. 文明对待餐厅服务评价
j. The Comments to Restaurant’s Service
在外用餐,遇到不满的餐食或煮得太生、太过头、味道太重、腥味或不是所点的菜肴,诸如此类,具应即时把侍应唤前,告诉他们问题所在。对一个有素质的高级餐厅是绝不允许质疑顾客,甚至不理睬或原盘搬进再刻意将之前的原盘搬出,并认为没什问题,这是最要不得餐厅处理方针,而是该换过一盘全新的。以表歉意,这道菜通常都是免付费,乃至会送上水果盘致歉。
到一家好的餐厅,把餐点退回是应当,但很不幸,许多的餐厅服务连这基本态度都谈不上,还会质问顾客。这时千万别紧张,也不需要争执,有失涵养。因为您是付方,错的是受益方,要清楚坚定告诉餐厅问题所在,并坚持一定要换盘新的,这于情于理都合法。
k. 退酒
j. The Comments to Restaurant’s Service
饮宴在开酒后,想把酒退回,其实跟餐点相似,譬如拿错酒、损坏、不干净等都可退换。只有不合口味这点与餐食各异,不能把酒退回。既然是亲点,就该负责。
但也於这问题,侍应生通常都会顾左右而言它,甚至还会理直气壮质问人客“有什么问题?”或以三寸不烂之舌企图说服,乃至是不予搭理。
故将不对的食物或酒退回,是一名消费人该有权利,而非逆来顺受,更不可纵容餐厅胡作非为,在无国界的互联网世代,让多年塑造马来西亚亲善形象毁于一旦,可惜国内食肆,并未意识到这层伤害国家体面的妄为,而本土顾客又尚未养成于法律追究食肆的常识,反而选择接受,这种无形于餐饮的霸凌。
Part of Photo from Internet